整個20世紀最重要的societal problem是資本主義制度與社會主義制度孰優孰劣。兩大陣營展開了一場史無前例的競賽。
隨著中國大陸自七十年代起改革開放,經濟體系中資本主義成份超越了社會主義成份;再加上蘇聯在八十年代後期解體,社會主義陣營宣告瓦解,頓時間資本主義制度成為一枝獨秀。
20世紀後期至今,世人普遍覺得資本主義制度是當前唯一選擇。事實上,時至今日,我們仍未見到有任何比資本主義更佳的經濟制度。但這並不表示資本主義制度無懈可擊。
正正相反,踏入21世紀,資本主義制度也面臨前所未有之挑戰。不單是接二連三的金融危機大大打擊了人們對現有制度的信心,資本主義企業片面追求利潤的結果,也製造了不少社會、經濟及環境生態的災難性問題。
明眼人都察覺到,這個制度也必須與時並進,否則它內在的固有矛盾將令到此制度不能持續下去。
在眾多深刻反思中,最備受關注的是資本主義制度下企業的性質。
長期以來一般人都認為企業的目的就是為投資者謀取最大的利益。最經典的表述,莫過於佛列民 (Milton Friedman) 1970年的一句名言:「企業獨一無二的社會責任就是在遊戲規則內增加利潤。」
近年來,資本主義世界的一個重要突破,就是出現了多種不同的倡議及運動,嘗試為企業的性質重新定義。
哈佛大學管理學教授波特 (Michael Porter)慨言:
「資本主義制度已陷入四面楚歌的困境。近年來,企業被視為是眾多社會、環境及經濟問題的罪魁禍首,並廣泛被認為是只顧自身謀利而忽視大眾的利益。企業在社會上的地位,已跌至低谷。」
在云云眾多的運動中,我們認為 B Corporation(簡稱B Corps,中文暫譯為「共益企業」) 將會產生最大的能量及影響。
B 代表Benefit,意即利益,這裡指的是共同利益。
B Corps 基本上與一般的有限公司無異,同樣是牟利企業。不同的地方,就是在公司章程中,明確列明公司會在創造利潤的過程中,運用市場的力量去解決社會或環境生態上的問題。即是說,公司的著眼點,並非單純是股東的利益,而是所有持份者的利益,所以稱之為共益企業。
自2007年首家認可的共益企業出現,目前全球已有來自五十個國家130個行業一共1,854家經認可的共益企業,其中大約一半在北美洲,其餘分佈在歐洲、南美洲、澳洲及新西蘭,和亞洲等地包括台灣(14家 )、香港(兩家)及內地(一家)。
2014年,B Lab 及其三位創辦人榮獲Skoll Award for Social Entrepreneurship,這是社會創新界中類似諾貝爾獎的榮譽,亦大大有助於B Corps 的認許與推廣。
謝家駒 仁人學社創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