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假期最重要的節目是遠足去分流。從大嶼山石壁出發,經嶼南界碑到狗嶺涌到分流村,尋訪分流炮台和分流石圓環這兩個法定古蹟,然後經煎魚灣、二澳到大澳,全程25公里,走了8個小時。
分流炮台又名「大嶼山炮台」,《新安縣志》記載為「雞翼角炮台」。分流炮台據說最早建於明萬曆年間,目的是防禦海盜。炮台最早的文獻記載是《澳門記略》載雍正七年(1729年)大嶼山「兩山各設炮台」,分流炮台該為其中之一;另外一座應是東龍島炮台。
繞過了分流村岬角高處,有如人面的石筍,就來到了分流炮台。炮台現存建築以花崗石及青磚疊砌而成,長約46米,闊21米;原布置有兵房20所、大炮8門。炮台隸屬於駐紮大嶼山北面的大鵬協水師右營。1820年時守兵共48人,由一名千總統領,但其後駐兵減至30人。
炮台建於山崗上,城牆高4米,有階梯可登上南牆瞭望。不過百年過去,四周樹木長得又高又茂密,極目四望也看不到海面和海岸線。炮台地面和城牆外四周鋪滿紅地磚,非常工整。
炮台疑曾遭雄踞大嶼山海域的黑旗幫海盜郭婆帶佔據,1810年郭婆帶和張保仔先後向清廷投降,炮台才再恢復戍守。大概至1898年新界包括大嶼山等離島遭強行租借予英國後,炮台才正式棄置。
從分流炮台往北走兩公里,在煎魚灣外望一座小山島,名字叫「雞翼角」,被稱為香港最西面的島嶼;分流炮台為甚麼以雞翼角這不算近的小島命名,實在不明。雞翼角有連島沙洲與大嶼山相連,潮退時可徒步走過。目測這連島沙洲超過200米長;不過地處偏僻,去過的人應不多。 周五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