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2016-12-29 06:00:00

又在等待「關愛的眼神」?

分享:

有時候,香港的一些人與事確實令人氣餒,說的是參選特首這事。除了胡國興和葉劉淑儀這兩位已經宣布參選,其他誰都知道是最有實力的潛在參選人,過了聖誕假期依然一言不發;整個城巿七百萬人都在猜、在想、在估:誰是真命天子,又或者是:真命天子何時出山?
這些情狀令人想起一樁舊事,那是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的台灣。


當時李登輝是總統,那時台北政界傳出,台灣省主席邱創煥可能升任行政院長。有一次,李登輝與邱創煥會面,之後記者問邱創煥這次會面內容,想知道邱會否擔任行政院長。邱創煥回答說,在整個談話過程,他感受到李登輝的眼神是關懷及愛護的眼神。來自領袖的「關愛的眼神」從此名揚台灣,成為政治新聞常用詞。邱創煥最後沒有當上行政院長,這樁真人真事卻流傳至今。
可以這樣說,在香港,不單是今年,4年前或者更早的1996年,想必都有人等待來自北京的「關愛的眼神」——可否出選?可否入閘?可否勝出?人人都等一聲令下,從此黃袍加身直上青雲。這與邱創煥的「關愛的眼神」如出一轍,都是被動地等待「上面」拋下來的一個眼神或一句話。但是,民主選舉的本質應該不是這麼回事吧?
邱創煥感到「關愛的眼神」的時代背景,是台灣威權年代剛結束、寶島仍處於蔣家政權與民主初醒的交叉點。


那時出現像邱創煥那樣的「等待眼神」,如果說這是台灣民主來臨前的陣痛、體內仍是40年蔣家當政威權主義的DNA,這一講法或許囿於時代局限的本質,講一次兩次勉強還可說得通,再講便是迂腐了。可是,來到21世紀的香港,仍有這種本質類同的港式等待眼神,毋庸諱言是情何以堪。
有一種說法是,人們毋須把所有批評全都對着潛在特首參選人,因為這種「等待文化」其來有自,哪怕是出身天子門生抑或美英學府,眾皆無法避過這種文化。因此,由此萌生更多的「關愛的眼神」變調,例如歷史上多次出現的領導人「關愛的握手」,或是人所矚目的「關愛的抱抱」,也就成為香港這裏獨特的一道政治風景線了。 
逢二、四刊登

adblk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