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香港的反對派以「泛民主派」之名自居,仿佛他們就是香港民主運動的唯一代表。他們發動及參與的社會運動,例如佔中運動及反修例運動,當中包含了要求「真普選」的訴求,仿佛這些都是以爭取民主為目的的社會運動。
這樣就形成了一種假象,好像反對派將民主視為他們一切行動的目的。
然而,正如毛澤東指出:「民主這個東西,有時看來似乎是目的,實際上,只是一種手段。」
在反對派眼中,民主從來都只是一種手段而非目的。換句話說,反對派強調的是民主的工具性價值而非目的性價值。民主只是用作反中亂港之用。反對派高舉「民主」這個旗幟,透過不斷提高「叫價」(要求最大化的民主),使他們長期佔據著道德高地,同時將中央及港府塑造成阻礙民主進程的敵人,以吸納政治能量,形成強大的反中亂港勢力。
至於反對派要求的所謂的「真普選」,則更能反映他們視民主為手段而非目的之最佳例證。反對派寧願原地踏步,使民主進程停滯不前,也拒絕接受可以使五百萬香港市民一人一票普選行政長官的政改方案。真正追求民主、視民主為目的的人,絕對不會放棄這個有質的飛躍的政改方案,但反對派偏偏拒絕,堅持所謂的公民提名權,旨在確保反共者能夠成為特首,達致反中亂港的目的。由此可見,反對派追求的,從頭到尾,都是管治權。反對派的目的,從頭到尾,都是反中亂港。因此,他們不會接受無法推進反中亂港事業的「民主」制度。
難怪,主張中間路線、希望與中央溝通,以推動民主發展的溫和民主派,會被批評出賣民主了,因為他們的而且確出賣了作為手段的「民主」。在反對派眼中,任何與中央溝通的意圖都是不能接受的,是「出賣民主」的。
這次區議會選舉存在大量違反選舉公平的現象,筆者就親眼看見在行人隧道的所謂「連儂牆」上,有大量刊有泛民主派及建制派候選人照片的海報,但泛民主派候選人的照片被放大而且是彩色的,而建制派候選人的照片則被縮細而且是黑白色(甚至有交叉)。筆者亦看到不少青年朋友在網上對長者分享具欺騙成份的「文宣」,試圖阻礙他人投票,例如指出為了避免泛民與建制的支持者發生衝突,11月24日的投票日是專為泛民而設,建制派支持者的投票日設於翌日。更甚的是,有多個建制派民選議員辦事處及街站被黑衣人滋擾、破壞,甚至縱火,亦有建制派候選人被襲擊。真正追求民主的人,是不會容忍任何破壞民主價值的行為,但反對派偏偏對這些完全破壞選舉公平,破壞民主精神的行為視而不見。
可見,這些所謂「民主派」,並非真正追求民主,正如杜葉錫恩女士所言:「民主,不是你叫自己做民主派就是民主的。民主其實是從心裡發出,從心裡去追求的」,「真正的『民主派』是可以包容其他人不同的意見,願意和別人合作。但是香港這些所謂的『民主派』就一樣都做不到。」
當然,香港是有真正的民主派,那就是民主回歸派(主張支持香港回歸祖國,同時積極推動香港循序漸進的民主發展)。可惜,八九年的政治風波,改變了整個政治環境,民主抗共派逐漸成為主流,而民主回歸派則成為「史前動物」(曾澍基語)。諷刺的是,歷史的變化導致民主抗中路線成為現今香港的趨勢,民主抗共也被罵為「出賣民主」了。
實際上,民主是一個過程,它需要不斷地推進及改進,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沒有一個最終點。推動民主的過程,我們必須考慮一切實際情況及條件,尤其是香港作為中國的特別行政區(而非獨立政治實體)這個條件。我們要「爭取民主」而非「爭奪『民主』」,理應在現實條件下與各持份者共同努力發展民主,不斷擴大民主成份及程度,而不是要求一步到位、最大化的民主,視中央政府為民主的敵人,要與中央進行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任何不切實際的「叫價」只會破壞民主發展,將香港民主推向不歸路。
時至今天,「民主」大旗完全由泛民主派掌握,愛國陣營自己亦須負起責任。一直以來,愛國陣營只懂批評泛民主派「不應如何爭取民主」,但一直缺乏「應如何爭取民主」的論述。
由於長期以來民主運動完全由反對派控制,愛國陣營衍生出一種「只談民生、避談民主」這種去政治化的鴕鳥心態,完全無意與泛民主派爭取「民主」陣地,甚至有少數人簡單地將民主等同於反中亂港的陰謀,對民主嗤之以鼻,出現反民主的消極心態,「民主」大旗自然由泛民主派掌控,繼續淪為反中亂港的手段。
正如這次區議會選舉,建制派候選人大敗,建制派失去了大量議席。雖然區議會選舉以單議席單票制為選舉方法,泛民建制的得票率亦維持到六四比,而且建制派得票有點上升,但的而且確建制派是輸了。輸並不是壞事,不認輸、繼續自欺欺人才是真正的壞事。這次選舉,證實了即使是負責地區民生事務的區議會,亦無可避免受政治風波影響。這意味著香港已經進入政治社會,所有事都會與政治立場掛鈎,建制派將無可避免要面對更加強大的意識形態挑戰。
在高度政治化的社會,建制派不可能再避談政治了,因此加強對政治論述的認識及鞏固將會是建制派的重要任務。而且,香港民主發展的停滯,將持續困擾著香港社會,形成危害香港的計時炸彈。這意味著香港的民主道路必須繼續前進,因此愛國陣營理應積極主動帶領香港市民推動民主發展,成為真正的民主派。當然,打鐵還需自身硬,愛國陣營必須弄清民主的概念,以及確立香港民主發展的方向及目標。
愛國陣營不應將民主與國家利益兩者對立起來。相反,兩者是相輔相成的。香港的民主要對國家的整體利益有利,而國家利益的保障亦有助促進香港的民主發展。香港的民主建設不能亦不應與國家利益相牴觸,因為我們爭取的,並非「香港」的民主,而是「中國香港」的、在「一國兩制」下的民主。按照曾澍基與王卓祺的說法,就是需要平衡「一國」與「兩制」的矛盾,採取次優而非最優的選舉制度設計。因此,中央與港人在民主發展上理應是共贏而非零和博弈。只有中央與港人建立互信,才能推動香港的民主發展。
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成員
香港中文大學大中華地區的政府與政治社會科學碩士
梁韋諾
(本會提倡價值多元,故任何本會會員發表之文章並不代表本會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