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經歷四波新冠病毒疫情,接受了與病毒共存,也習慣了與口罩共對。朋友Terry今年初在觀塘開口罩廠,他說部分朋友以為他們是政府抗疫策略失誤、令口罩需求長期持續下的受惠者,但事實是口罩生產本身不是賺錢的生意,而且香港口罩市場變化急速,經營愈來愈困難,「市場在年中和年尾,已是兩個世界。客人對口罩的功能和款式要求愈來愈高,我們要不時出新布款才能保持銷量。」
說起政府抗疫失敗,Terry說原本他們公司打算申請政府的「本地口罩生產資助計劃公司」,結果獲通知「不符合資格」而被DQ,他說股東們現在都說「執番身彩」,「因為政府放款極慢,有獲資助的公司向政府供了貨,但遲遲無錢收,結果執笠。你看看連行會成員林健鋒有份那間口罩廠,獲批政府資助,後來也縮沙,就知道響應政府,無好下場。」
不過他又說,有部分行家「爭唔落」,由於計劃初期政府部門「求求其其」,總之有口罩供貨就收,完全沒有驗收程序,部分廠家將一些例如耳繩焊得不穩妥、兩塊口罩錯誤連在一起、鼻線錯位等次貨,通通交給政府。「所以早前有些公屋居民收到房署的口罩,投訴質素問題,可能就是這批次貨。」
再看看政府訂製的銅芯口罩,除了今年五月推出後的首幾個星期看到高官佩戴,到最近各級官員出席記者會、公開場合等,只餘下特首林鄭一人仍然在用,她身邊局長、高級公務員,已無一使用。政府曾說過,近半在首輪有領取銅芯口罩的市民中,在第二輪不再領取,似乎高官和不少市民一樣,口說支持政府,身體卻十分誠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