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差不多五年前這個專欄的第一篇文章,最初目的希望引起讀者對不同小眾議題的關注。五年過去,香港發生很多事,記憶猶新的莫過於佔中和旺角騷亂,以及接下來的一連串事件,直到今天,倡議者依然面對不同的打壓。至於小眾議題,一直不太受到關注,甚至倒退。
事實上,2008年《種族歧視條例》立法後,建構共融社會變得更有需要,香港社會自此對少數族裔狀況,種族融和的議題算最關注。可惜這五年,社會對少數族裔議題的關注變得越來越狹窄,現在只談及教育和工作狀況,以往提出的其他需要,如提升社會和政治參與、身份問題,無疾而終。當政府對香港市民強烈推廣中國人身份認同,少數族裔的非華裔身份於這個討論中完全不適用。少數族裔就只剩下勞動力議題,身份權利亦從此不再談及。
政府亦曾建議《種族歧視條例》立法後便會討論立法禁止性傾向歧視,但如今不但沒有下文,政府更主動挑戰性小眾的權利,提出上訴覆核公務員同性伴侶的權利。
當然,這些倒退並不是香港獨有,右翼政權和民粹主義的冒起亦顯示世界各國對小眾的打壓只會有增無減,人權保障亦被政權不斷妖魔化和否定。於這不明朗的時間,能夠做的就只有將事實展示給社會大眾知道,令大眾能夠得到正確的資訊,不是政權的片面之詞。可惜,擔當傳遞訊息的傳媒亦受到不同打壓和收編,根據國際組織「無國界記者」的新聞自由指數排名,香港由五年前排53位跌至現在的70位。
這篇是本專欄的最後一篇文章,多謝每位閱讀過本人拙作的讀者。回望這些年所寫的文章,社會議題一年比一年嚴峻,甚至到這最後一篇亦不能以喜悅的心情告別。未來日子,香港和全球社會將會繼續面臨不同的挑戰,但只要大家對社會不死心,對別人多一點關心,積極參與建構一個能讓市民生活安定和發展潛能的社會,社會自能變得多采多姿。
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