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初出來工作的時候,內心有好幾次印象極深的掙扎,現在回想,都是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在事業上感覺到有明顯的樽頸,不知是否應該堅持下去。內心跟自己說:「搵過第二份工算罷啦……」但另一把聲音又同時響起:「CK,你係咪咁唔捱得呀?咁都冇鬥志堅持落去?」

及後我出來做生意,同樣的感受也時有發生。公司投入了資源和時間,去發展一款產品。推出市場一段時間,發現結果不似預期,銷售情況跟理想差天共地。同事們用盡辦法去推,情況還是得不到改善,負責的同事們也變得士氣低落了。遇上這些情況,內心又跟自己說:「算罷啦,唔好再浪費時間啦……」,但同時那把「正義」的聲音又出來表演了:「CK,你咁就放棄啦?你選擇創業做老闆,唔係應該死都死掂佢㗎咩?你對得自己住㗎嗱?」
每次覺得自己無法堅持下去的時候,這把「正義聲音」就會出場,這個我想其實大家都有經驗吧。「正義聲音」一出場,你會感到愧疚,更會自我懷疑:「我係咪真係太過軟弱呢?」為了證明自己並非想像中軟弱,於是你選擇硬著頭皮再堅持多一會。結果呢?大部分時間還是不行,還是選擇放手。
我老了,也漸漸對這把「正義之聲」免疫了。免疫的原因,不是接受了「自己其實好軟弱」的現實,而是明白堅持的另一面,不一定是放棄。面對樽頸,事業上的dead end,放在人面前的抉擇,就好像只得兩個:「堅持」和「放棄」。但實情是,當我們選擇不再堅持的時候,更值得考慮的option,是「改變」。就像做生意時,一款失敗的產品推出市場,背後的因素可能是有許多,堅持下去的損失,往往比推倒重來的還要大得多。
我選擇不再堅持將時間和資源放在那個不成功的項目之上,將僅餘的資源放在新的項目之上,是否代表我「放棄」了?那當然不是吧。在決定不堅持之後,我的選擇是「改變」。而這並不涉及意志和毅力之類的問題,反而純粹是一個理性判斷的問題。
當一個該由理性去判斷的問題,被外間各種壓力影響到成為一個,跟個人意志、心理質素、甚至品格操守都拉上關係的問題時,那個判斷,就不可能準確的了。在生意上這種情況經常出現,即使你是個受薪的打工仔,在事業路上這種困擾也常會發生。為了證明自己其實「唔係咁易放棄嘅人」,於是勉強選擇堅持,到底值得與否?當堅持的反面,並不一定是「放棄」這樣負面,在需要的時候,用「改變」去代替堅持,是否比較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