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對於大灣區的討論雖然愈來愈多,但似乎仍未解決“官熱民冷”的問題。香港人普遍不太願意到大陸發展主要有兩大原因,當中一個是真問題,另一個是假問題,或者是偽命題。
相信大家都會同意,這兩大問題分別是網絡管制和醫療。一個耳熟能詳的講法是,過了羅湖橋(或者深圳灣大橋),香港人上不了Facebook,YouTube,電郵的話用不到Gmail,試問年青人怎麼會願意到大灣區發展?怎麼會對國家產生認同感?
然而,隨便問一個經常往返內地的香港人,都知道這個已經不是問題。先不論一些非正規上網方式(如VPN),事實上,在香港開一張一卡兩號電話卡,已經可以穿梭內地而瀏覽所有網站。所以上不到網已經是個假問題,如果你要糾纏為什麼內地要實行網絡管制,則與本文無關。真正的問題是,電話卡的數據流量是否足夠,和費用是否太貴,讓香港人卻步。現在不少電訊商都會推出“中港兩地”合併用量計劃,但仍然未能做到價格較低的無限流量套餐。早前有政黨提出降低甚至取消香港與大灣區之間的漫遊費用。事實上,兩地長途電話通話的費用一直都很低,而香港人也普遍習慣用WhatsApp或微信通話,因此,取消或大幅降低數據漫遊費用,就基本能解決所謂內地“上不到Facebook”的問題。不過,大家要注意的是,內地電話卡採用實名制,在香港開的兩地卡不一定進入內地實名制系統,香港人在內地辦理一些其他業務可能會有影響。
第二個問題是醫療問題。由於內地醫療水平與香港仍然有距離,這個是真問題,但也不是不可克服。醫療問題主要是質素問題和費用問題。要內地短期內改善醫療水平到香港人滿意的程度幾乎不可能。但現在深圳有港大深圳醫院,長者醫療券可以使用,可以說解決了質素和費用兩個問題。至於其他大灣區城市,香港人在沒有社保和香港醫療券的情況下,費用會較高。內地的大城市如北京和上海會有一些專門服務外國人(和港澳人士)的診所,筆者不知道大灣區有沒有,但如果能夠設立的話,也可以解決部分問題。至於較嚴重的疾病,相信大部分香港人都會回香港就醫。醫療對於香港人是否願意到大灣區發展,視乎個別人士的年齡、身體狀況而定。而是否願意承擔一點醫療風險但可以在鄰近地方以香港樓價三分之一至十分之一的成本居住,也完全是個人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