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2018-12-28 06:00:00

學習直接溝通

分享:

剛剛過了聖誕節,再幾天又將踏入新的一年了。每逢佳節來臨,手機每天都會響個不停,許多親朋老友透過WhatsApp、Wechat及Line這些互動式的通訊平台,傳來一篇篇或一句句的問候和溫馨圖片,令人備感溫馨。由於手機和網絡通訊平台的發達,我們現在可以隨時透過手機維繫著親情與友情,即使是久未謀面或遠在天邊的親朋好友,我們也可以透過現代通訊科技和平台,向他們表達思念之情。過去的咫尺天涯,如今已變成了天涯咫尺,人們隨時可以在網絡世界中「共聚一堂」,傳達彼此的關懷與愛意。
 

互聯網及智能手機的結合與普及,帶給我們許多便利和生活趣味。正因為如此,許多人離不開手機,「手機上癮症」或「無手機焦慮症」成為現代新興的科技病症之一。愈來愈多人變成了手機低頭族,想找一個能夠抬頭挺胸、頂天立地的人,似乎不容易了。我的學生們曾經在學院報紙中做過有關「手機控」的專題,發現現在香港的年輕人幾乎離不開手機,一離開手機就感到沒有安全感。尤其現在愈來愈多的金融業務或購物消費也透過手機app程式來進行,更加深現代人對手機的依賴。

adblk6


手機對生活上帶來的便利是值得肯定的,但手機帶來人與人之間溝通行為的改變卻令人憂慮。雖然手機製造商或程式設計師已經盡力改善手機裡的程式,希望透過emoji及其他表情圖案來傳達我們的感情,但手機畢竟是機械,難以完全取代人類彼此間的溝通模式。許多文化與傳播學者都認同,人類最有效的溝通方式是面對面的直接互動,因為從直接互動之中我們可以感受到語言與非語言的表達與意涵,並且可以透過音調、聲量、表情等符號,建構真實的感受。良好的直接溝通可以化解很多的誤會與猜疑,也會減少彼此的磨擦,更可產生同理心與共鳴。這些都不是手機機械式語言能取代的。


可惜的是,為了配合手機的使用,我們都被迫去學習並習慣於手機的機械式語言與表達方式,導致愈來愈多的年輕人不僅逐漸喪失了語言運用的能力,減低了思維的邏輯性,也失去人類複雜多樣化的溝通行為,長遠來看,情況頗令人擔憂。值此普天同慶的佳節裡,一家人難得共享天倫,我們也許可以趁此機會好好嘗試用直接溝通的方式,親口表達對家人朋友的關懷與問候,不要再靠手機的機器語言來傳達我們的愛。    香港恒生大學協理副校長及傳播學院院長

adblk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