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和女兒一起掉進水裡,你會先救誰人?
倘若提問出於配偶,大多數人會即時患上選擇困難症。但若問難者是尋求啟導的人,教練便無需猶豫,始終以被教練者為啟導核心,絕不隔山打牛,期望透過對話,處理他人的行為或態度──嚴格而言,那是被教練者的一件「事」──教練對話卻不應只限於處理事情。
當愛女深切的爸爸發現女兒行為有異。天天手機滑過不停,晚晚電話煲至夜深,輕聲說,偷偷笑……
太明顯了吧!廿四孝爸爸腦袋馬上亮起紅燈!千頭萬緒,卻拿不定主意。旁敲側擊,又怕無功而還。單刀直入,又驚破壞關係。
若他前來問難,掌握背景資料以後,我們又可循那個方向提問?「你希望怎樣跟女兒談?談話帶出甚麼效果?你期待太太如何協助你?你想到那些方法,可保持父女關係?」
這些提問並無不妥,能啟發心焦如焚的爸爸,自行覓得恰當的出路。只是提問都在對事,就是協助爸爸處理女兒疑似談戀愛一事。若再聚焦於此,就等於隔著爸爸,改變女兒──如此間接,效果未必明顯。縱然處理了當前狀況,問題再現時,爸爸又懂化解嗎?
相反,在想方設法以外,若能讓問難者攀得更高,看清全景,當時人就能調整處事態度。或許,類似的問題便不再浮現。
始於對事,終於對人,方為上策。以此個案為例,在覓得可行出路後,不妨問問當事人,此事讓你認識到自己那一面?這性格如何影響你和女兒的關係?若他發現,自己慣於微觀管理,他或會樂意改變自己,父女關係會更為親密,女兒也更樂意跟爸爸談心。相對於處理女兒拍拖,爸爸先行改變的效果豈非更為巨大?
國際教練協會認可執行師,十大再生勇士,深信禱告改變生命,曾推出《信能看見》、《聽到生命的精采》等。面書:chung on kwong 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