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位話劇導演朋友找我,談了一個奇怪的現象。他說正籌備一套話劇,主角已經定了,但不知甚麼原因,總是找不到配角和「茄喱啡」。他找了不少曾經跟他合作的人,但都沒有答應,這才令他感到怪上加怪。
我於是問了他一些問題。原來在他們準備好的劇本中,只是主角有對白,配角只能作為「啦啦隊」,按劇本內容叫好。至於「茄喱啡」,更是一點聲音也不能發出,而且不能有面部表情,只能作為塘邊鶴,或者成為紙紮公仔──面部表情也是由紮作人一早設計好的。
我問:為甚麼不能為配角安排一些對白,讓他們也有參與感?導演說,不能,因為擔心他們表演時故意陰陽怪氣,扭曲原來對白的內容,影響劇情和氣氛。對於「茄喱啡」,更不能放心,擔心他們不按照劇本的表情;要他們笑,他們就笑得像哭一樣。此外,如果讓他們作為叫好的「啦啦隊」,又怕他們突襲「爆肚」,喊出劇本中沒有的內容,所以才規定他們不能說話,也不能有面部表情。
我追問下去,原來還有更關鍵的原因。導演朋友說,配角和茄喱啡即使接受上述條件,但如果簽約後反悔,或者被認為有可能反悔,就會被列入黑名單,在指定時間內不再錄用,以作懲罰。
我心裡想,如此說,配角和「茄喱啡」的危險不是很大嗎?不單沒有機會表演,吸收經驗,還可能間接打破自己的飯碗。天下間,在哪裡找這樣傻的人?此外,如果簽約後才被懲罰和被踢出局,這不是一個「世紀大羞辱」嗎?教這些「臨記」以後怎樣在圈內搵食?有人願意擔任這樣「獻身的臨記」嗎?
導演朋友哭喪著臉:「實在太費神了!話劇已經定了上演的時間,但人腳還未齊,還說甚麼排練,宣傳和吸引觀眾?」我說:「那麼,你就放棄那些條件,或者改動部分劇情,不是有彎轉嗎?」
對方似乎面有難色,不能回答,最後才轉彎抹角地表示,原來他只是導演,而不是總導演,更不是班主。他只負責一部分工作,還有其他導演負責另外的劇情,這才令他頭痛不已。
我聞言,跟著啞然。我也希望他們演出成功,但只能感到一片茫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