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書原先提供的只是一個社交平台,讓人與人之間可以建立更廣泛更緊密的聯繫。由於臉書有篩選訊息的功能,參與者接觸到的多是他自己偏好的訊息。這會令參與者在瀏覽臉書時,感覺良好,因而願意花更多的時間留在臉書上。
然而,臉書提供的場景,與現實世界是有距離的,人們在臉書上瀏覽時所感到的歡愉,在某種程度來說只是一種虛幻。朱克伯格把這種從現實提升至虛幻的感受稱為Meta,含有超越與昇華的意思。因為這正是他公司的價值所在。臉書提供的歡愉感覺,可吸引更多的人願意花時間去瀏覽。瀏覽量愈大,他提供的場景就可以有更高的廣告價值。此外,瀏覽者留下的足跡,亦可以為他提供大量的數據,供他挖掘,供他分析,然後轉化為商業利益。
Meta可使人聯想到metamorphosis,一種根本性的轉變。一條醜怪的毛毛虫竟然會變成了一隻美麗的蝴蝶,多令人嚮往。此外,Meta亦可令人聯想到metaphysics,一種哲學角度形而上的思維方式,令人可以從具體的現實上升至抽象的理論過程。普通人會覺得深不可測,因而產生敬畏感。朱克伯格似乎想藉此為他的公司建立一個更超然的形象。
朱克伯格把他用數碼設計出來的虛幻世界稱做Metaverse,中文譯作「元宇宙」。我認為這個譯法是有問題的。哲學上有所謂單元宇宙,亦有所謂多元宇宙,就是沒有元宇宙。元有本體的意思,但現在只有本體,卻缺乏對本體的描述,根本沒法傳遞出甚麼意思。
朱克伯格只是創造出一個虛幻的場景,遠遠稱不上為宇宙。社交媒體提供的只是人際關係的一個部分,把它說成是世界也嫌大。翻譯中文名字的那個人,可能見「Metaverse」就想起universe,於是就譯作元宇宙。朱克伯格創造出來的只是一個虛擬的場景,涵蓋的範圍只是人際關係的一小角。它只能令人在一個時段裏忘記現實,但人仍會肚餓,仍要睡覺,仍要住屋,最終仍得返回現實世界。
人有感覺器官,可以收集到客觀世界的訊息;人還有思維能力,可以把收集到的訊息分析整理,形成一個對外在世界的整體觀感,稱之為世界觀。一般人只能想像出一個與個人生活有關的世界,有抽象思維能力的人,才會形而上地思考時間與空間,思考世界的本體,思考微觀世界與宏觀世界的關係。這才能形成一個人的宇宙觀。
朱克伯格的Metaverse提供的只是一個虛擬場景,人可以在感覺上進入這種場景,一瞬間擺脫現實世界的無奈。但這種一時的忘憂,並不會為現實世界帶來甚麼好處,過度沉迷於Metaverse是要付出代價的。
現在人在Metaverse花的時間愈來愈多,做的事情亦愈來愈沒有意義。其中有些簡直可視作浪費生命。人類如果對此不加警惕,可能會走火入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