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駐英採訪的時候,經常看英語話劇和音樂劇,但近年因為種種問題,少看了。不過,近日看了本地製作的音樂劇《渴望之書》,那種高質素的藝術感覺回來了;還感到香港要充當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大有條件。
《渴望之書》是已故加拿大著名唱作歌手科恩(Leonard Cohen)的作品。他是多元化的藝術家,除音樂創作和演唱之外,還寫詩和小說,屢獲殊榮。他的作品主要反映他的內心世界,有死亡、遺憾、出賣、救贖,以至社會和政治衝突;但也有表達渴求、信心、愛情、性和浪漫的內心燃燒……所以,他經常創出金句。其中一句我嘗試翻譯為——「萬物有裂縫,正合光穿透!」不是嗎?甚麼事情都不是完美的,即使有裂痕,但正是光線穿越的狹小空間。這不是希望嗎?
美國著名作曲家格拉斯(Philip Glass)受到科恩作品的感染,在167首詩中選了22首,一起實現藝術家的夢想,於是有了《渴望之書》的音樂劇。但我想不到的,這套音樂劇的導演原來是最近執導現代電影《4拍4家族》的賴恩慈。原來她也穿越在古典與當代藝術、典雅與通俗之間,尋找的共通點就是──藝術的質素和心靈的感染。她與指揮家葉詠媛和一眾演員共同努力,證明香港也有國際水平。
欣賞之後,我忽然產生一種強烈的感覺。北京要求港府把香港打造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那麼,既要把國際引來香港,也要把香港帶向國際。怎樣幫助有水平的香港藝術團體走向世界?不是說說而已,而是必須在資源、宣傳和開拓等方面多加支持,配合他們的努力,走出「自由空間大盒」(這次表演的西九龍文化區場地),在國際天空飛翔。這才是實中之實。
欣賞《渴望之書》,到末段還有一個觸動的場面。由於劇情需要,其中一名演員在歌聲中剃頭削髮,三千青絲全墮地,柔亮烏髮變光山。我猛然想到:下次演出怎辦?用假髮嗎?還是只表演一次?無論如何,這正是一種理念的堅持,也是對心中價值的犧牲。香港人呀,「萬物有裂縫,正合光穿透!」感心的奉獻,也是眼前的熱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