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幾天寒流襲港,周日市區更錄得59年來的最低溫3.1℃。寒天下的最佳節目當然是打邊爐;也有市民冒冷上山,欣賞難得一見的結霜奇景,有的觀霜不成更要勞動消防員上山拯救。公眾的目光大多落在這些市民身上,然而街道的另一角落,也有值得關心的人和事,許多無家者嚴寒下風餐露宿,沒有選擇,幾多辛酸有誰知。
香港看似繁榮富庶,但仍有很多人連「有瓦遮頭」這個基本生活條件也未能滿足到。根據社會福利署現有資料顯示,截至去年1月底,全港已登記的露宿者人數為806人。一個由大學及數間社會服務機構於去年10月聯合進行的「2015全港無家者人口統計行動」,將街頭、臨時收容中心/宿舍、24小時營業餐廳的露宿者等也納入統計,結果共尋獲全港1,614名露宿者。
難以承擔的房屋開支和之前的固定居所環境欠佳,是不少無家者「露宿」的主因。近年私人樓宇(包括板間房,甚至劏房等)租金高昂,無家者的收入或綜援租金津貼難以支付私人房屋的租金。對於非長者單身人士來說,公共房屋輪候時間極長,更加難有出路。至於為何與家人分離,又是一個個的社會悲劇。
無家者在外露宿除了要適應天氣轉變,亦常要面對社區人士的投訴和政府部門的「清理」。網上近日便流傳一幀清潔承辦商在無家者睡覺時清洗隧道的照片,雖然不知拍攝的日期,但亦反映無家者的弱勢及困境。
這幾天,不斷有義工和社福團體到天橋底等地方向無家者派發保暖物資,非為雪中送炭,只想略盡綿力。無家者背後都有難言的故事,但願寒潮過後,社會繼續關心無家者的需要,維持這顆溫暖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