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2022-04-01 04:31:08
日報

一百元的故事

分享:
一百元的故事

今天是愚人節,我不會編造「林鄭月娥即時辭職和公開向市民道歉」的故事。不過,今天的內容一點也沒有假,一點愚人的味道也沒有。這些都是一百元的真人真事。

一名富豪乘著他的豪華房車到達五星級酒店門前,酒店的侍應替他開車門,他隨手給侍應一些小費。多少錢?一百元。另一名富豪的司機前往新界八鄉一個私人農場買蔬菜,買了多少?一斤。多少錢?也是一百元。因為他們買的是有機菜,而這個農場的主要客人,都是富豪。一百元一斤菜,不貴,還未包括司機的工資和經過多條隧道的費用哩。

在內地,曾有一宗引起熱話的新聞。兩個「富二代」比較財富,看誰家錢多;比賽的方法是──燒銀紙。內地最大面額的鈔票,也是一百元,在他們眼中,小兒科之極。如果不燒錢,還有其他玩法,例如鬥撕一百元,看誰撕銀紙的聲音好聽。

不過,當以下一百元的真人真事發生在貧苦大眾身上,卻只會令人傷痛,而毫無「樂」或「趣」可言。一批無家者的家當,包括非常有紀念價值的個人物品,被執行上級命令的官員收走,棄置,不知所終。他們要尋回公道,入稟法院控告康文署,得到的賠償是多少?也是一百元。

adblk7

一百元,在很多每月收入以十萬元計算的官員心中,也許只是一個噴嚏。

噢!或者連一個噴嚏也不是,而是看不見的灰塵,根本不知道它的存在。

我無意衡量這一百元的判決是否「公道」,只想透過這些不是個別的現象,看看今天的香港,已經變成一個怎樣的社會?記得林鄭月娥主管社會福利工作時,曾表示她已關注無家者的問題,還發覺露宿者有年輕化的趨勢。多麼體察民情啊!

後來,她步步高陞,依次貴為政務司司長和特首,權力更廣,理應不斷改善無家者的狀況。可是,無家者的人數反而與日俱增。當被問及一百元的裁決時,她又有巧妙的答案,強調「由社署負責支援無家者」。她到底是卸昔日的責?還是卸今日的責?不管是直接或間接的責,總之卸責就是了。

這一百元的真人真事,令人想起杜甫的詩:「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難道香港回到了昔日的封建時代? 

adblk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