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港英政府盡量吸納不同的意見進入諮詢體制,但就未能改變整體的決策權力格局,政府的施政在「借來的地方、借來的時間」這個限制下,難以避免只着重眼前。而既得利益集團的短視與自私,又長期成為影響香港政策發展的主導力量,結果是令香港錯失了很多為今天作出準備的時機,也令今天面對的處境變得艱巨。拒絕應對長遠需要,漠視已經可以預見的問題,理由總是因為要首先着眼於經濟發展;又不知是真是假地樂觀,總以為經濟發展是一條可以無限延長的直線,等問題殺到埋身,就自然有能力去解決。
香港曾經富甲一方,但表面的富貴、數據上的亮麗,對大部分人而言只是水月鏡花。今天竟然有七分之一人口生活在貧窮線下。曾經為香港的經濟及社會作出努力的很多基層市民,莫說退休保障,老來就連合理的、適時的支援服務也要等幾年;面對漫長的年老歲月,持續照顧似乎只是一個噩夢;而年輕世代就連找一個踏腳之地都遠超其承擔能力。一般市民生活緊張的程度不下於往昔,對未來生活的保障就似是茫無頭緒;應對住屋、醫療、教育、生活保障各方面,日日都只是捉襟見肘,就算薄有儲蓄對未來仍然難以有安全感。也有理由懷疑,政府現在仍然勉強能夠承擔的服務,是不是可以長期維持。
不少現實的問題都難以有即時解決的方法,而政府的決策機制竟然會回到去比殖民地前期更不堪。現在的所謂「完善」,是把各方意見排拒,更一言堂之外,也是讓既得利益團夥,甚至是一些來自境外的利益板塊在香港的政治及決策上騎劫了更大的發言權。怎能令人相信這樣的制度可以令短期的尋租行為收斂?如何指望這樣的權力格局可以更關顧香港的未來?如果還比較願意吸納各方意見的香港前代都無法為香港的當代作出準備,在今天這個對未來更難樂觀、很多既有的體制優勢都被破壞的情況下,莫說是規劃未來及為未來作準備,就連應對現實的意志可能都只會如黃台之瓜! 周三、五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