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2021-08-20 04:30:00
日報

教育被騎劫 學生大逃亡

分享:

所謂「兒童接受教育的權利被騎劫」,不是說今天孩子不能接受免費的教育。但如教育被改變為首先要遷就政冶需要,首先成為達致社會控制的意識形態工具,這便是偏離了教育應有的目標與作用,也不符合家長的期望!

教育確實難免有功利目標,在貧窮落後地區,教育的主要內容是學習謀生技能。也沒有人否定教育要培養兒童的公民意識及國民身份。《兒童權利公約》的第29條,也確認了一個國家的教育制度可以培養兒童對其本身所處的文化及價值觀上的一致性。但公約的第14條也說到應該「尊重兒童思想、良知與宗教的自由權利。」

在殖民地時代推行了免費教育之後,一直都有人批評當時的教育內容過於考試導向,課文也太多背誦。這些都限制了學童個性及多元智能的發展,也未能培養獨立思維的能力。但這些不足,都隨著香港經濟結構轉型而逐步有改善。作為一個現代化經濟體及國際城市,教育應該向現代社會所強調的人本教育及博雅教育方向發展,要培養學童的獨立思考能力,讓他們有更廣闊的空間發展自己的個性及興趣,鼓勵多元智能,批判思考,及活躍的思辯能力。這樣才能令年輕世代發展其潛質與創意。

adblk6

而且,殖民地時代的所謂過於注重背誦,尚未至於被批評為要死記硬背一些教條式的內容,也沒有人批判過當時的課程歪曲事實。但今天的種種課程改革及新提出的課程大綱,不少家長及老師都有這一種憂慮!正因為有不少家長擔心新課程很多環節不盡不實,又不容質疑,連批判思維都被否定;不讓孩子提出疑問,只能接受既定的課程內容;被定性為所謂「不成熟」的課題就要避免,便不能討論;又有種種形式的威嚇,可能令老師不敢講真話。這樣的教育只會壓抑獨立思考,扼殺個性與潛質。就算不用交學費,也是騎劫了學童接受合理教育的權利與機會。正常的家長不會希望生兒愚且魯,也不會接受自己的孩子被教育制度騎劫搵笨。已有苗頭的學生大逃亡,顯然不是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