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2021-06-25 04:30:00
日報

早期的教育發展帶有奴化的目標嗎?

分享:

「奴化教育」所指的不單是正規的教育,還包括有系統的、來自政權的宣傳、教化及禁制。禁制主要用於破壞原來的生活習慣及文化;而宣傳教化就是用潛移默化的過程,包括為下一代提供的正規教育,改變他們價值認同及思維方式。要達到奴化的效果,除了要針對壓抑作為客體對象的「奴」,即原住民之外,還要對作為「主体」的新宗主國或其領導人/集團進行神化!要培養一種盲目的崇敬及畏懼。
 

如果從這個角度去看,究竟港英殖民地政府有沒有在香港長期推行「奴化教育」?從歷史上看,殖民地早年的港英政府,沒有積極推動本地的基礎教育。對大部分在香港生活的人而言,能否有機會接受教育主要是要看家庭的條件。由1842年到1998年中英簽訂《新界拓展條約》這段期間,港英政府連一套完整一些來發展及管理教育的政策都沒有。


不去為香港人提供普及的教育,正是那一個時代的殖民地教育。除非說任由大部份人沒有辦法得到正規教育而繼續無知就是最惡毒的奴化,否則殖民地歷史的前半段還算不上有甚麼形式上的奴化教育。


香港早期的教育,不少都是由西方教會組織推動及發展。如果戴上政治有色眼鏡來看,可能他們就是殖民地宗主國意識形態的代理人,是所謂奴化教育的先頭部隊了。但外國教會機構來華,透過辦教育來傳揚他們的宗教信念這種做法,早在明代已經在中國不同的地方出現,同樣的做法也在很多其他地區都出現過。透過辦學來傳教算不算是奴化教育,可以說是見仁見智。歷史上,教會當然也做過了錯事。但教會團體在不少地區推動正規教育,減低文盲率,推動文化交流,提升社會及經濟發展能量各方面作出了貢獻。也不見得他們都是受政權的支配,來奴化其教育及傳教的對象,因此不應簡單地以一句奴化教育來否定他們推動的那種教育。

adblk6


道理就等於中國政府過去二十多年在世界各地大開孔子學院,宣揚中國文化,也不應被視為在海外推動中國式的奴化教育。  

香港理工大學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周三、五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