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兩位「環保界」朋友飯聚,得知環保界上個月有一件標誌性事件發生:中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上線啦!在投行專責ESG(環境、社會及管治)投資的Albert說,中國本身是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最大的國家,現在自己做埋交易所,成為歐洲和美國以外第三大碳交易所,這既出於國家戰略需要,也是要達到習主席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目標的重要手段。Albert與不少內地金融機構有聯絡,經常獲悉內地財金系統的想法,他說國家策略一直打算把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放在香港,這是早在曾蔭權當特首時已開始萌芽的構思,但經歷2014和2019兩次大規模的社會運動後,中央對香港人的信任大打折扣,於是放棄在港設排放權交易所。
Albert惋惜道,「如果全國的碳排放權都在香港交易,單是做結算,已是打跛腳都唔使憂的生意,而香港也是最有實力去做的城市,不過整個特區政府不單止後知後覺,而是不知不覺,白白錯失機會。」
同場的Stella在一間ESG顧問公司工作,十分同意Albert對政府的批評,她說香港很多公司一早準備好做更多環保措施,但政府從來是「三不政策」:不鼓勵、不配合、不清楚。
「似乎第三點最離譜喎!政府不清楚政策?」我說。
Stella被我焫㷫了:「香港政府,特別是那班在執行部門的公務員,從來不理解政府政策。很多公司面對的困難,是就算他們提出一些環保措施,但那些執行部門例如食環署、運輸署、環保署、地政總署會拿很多過時法例來限制,他們做的正正與政府總體政策背道而馳。」
Albert接道,其實北京近年已看到了香港這批尸位素餐公務員的問題,不止環保,在房屋、教育、交通等議題上,北京都覺得這班技術官僚不理解政策方向,因循守舊,是遲早會整治的群體。
Albert的說法,令人想起林鄭月娥五月時接受新華社專訪,提到香港「仍然有大量制度有待完善,例如教育、傳媒和公務員培訓與管理」,肯定是聞到𤓓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