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竊聽德國及法國等四國領袖通訊,根據傳媒報道,美國出手的是國防部屬下的國家安全局。這是一個規模與中央情報局(CIA)不遑多讓的情報機關,網上資料稱有超過三萬人。如今美國仍未對竊聽事件有一個公開說法,它到底是想含混拖拉過關,抑或暗地賠罪算數,還是正式向四國道歉,全世界此刻正在等着。
美國情報部門向盟友德國下手,這不是第一次了,以往更曾被俄羅斯總統普京拿來狠狠諷刺一番。七年前,德國政府驅逐美國駐柏林大使館的中央情報局主管,要求立即離開德國。當時有報道指,此人被逐,與德國情報人員向美國出售機密有關。事發的同一個星期,普京在俄羅斯一個電視節目上,回應民眾提問「俄歐領袖如何對話」時說,歐洲領袖連在家中也不敢大聲說話,因為怕被美國竊聽。
六、七十年代,歐美電影公司製作大量柏林諜戰影片,不過,這些電影驚險有餘卻非百分百真人真事,內容總是說歐美間諜英明神武,蘇聯間諜撞板多過食飯。事實是否如此,曾經做過駐德蘇聯國家安全委員會(KGB)人員的普京應該最清楚。普京在電視上恥笑美國的那一段話,有指認為是他有感而發,不像是隨便說說衝口而出。
美國竊聽多年盟友法國與德國,西歐民間對此的反應是一片罵聲。美國在此事上完全理虧,現在是裝作聽不到西歐人民怒罵,扮作鴕鳥把頭埋在沙堆。一個超級大國如此不負責任,即將舉行的北約峰會,拜登如何面對法德等國的質問,還有臉自稱北約領袖、法德盟友?
回首前事,冷戰年代柏林諜戰交鋒確是激烈,當中不得不提的是七十年代初紀堯姆(Günter Guillaume)一案。紀堯姆表面上是西德總理勃蘭特的特別政治助理,真正身份是東德人民軍上校,被捕時直認不諱,承認自己的間諜身份,夫婦分別判囚十三年及八年。紀堯姆1956年潛入西德法蘭克福經營咖啡店,加入政治組織後逐步往上爬,最終成為勃蘭特最信任的人。紀堯姆事件導致西德政壇大地震,勃蘭特辭職下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