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明確要求特區政府,要着手處理好香港的房屋問題,讓年輕人可以安居樂業,以紓緩社會的內部矛盾。
其實這個矛盾早已暴露,只是一直未有解決罷了。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極之複雜,但社會上卻有一部分人把問題簡單化,把一切都歸咎在地產商身上,令社會誤以為,只要打倒地產霸權,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這種思潮導致地產商在開拓土地時阻力重重,亦令前線的政府官員,不敢輕易配合地產商的發展需要,以免被人誤會在進行官商勾結,在官商缺乏適當的溝通的情況下,近年香港的城市發展速度遠比早年緩慢。
由此可見,把社會的注意力引向針對地產商,對增加樓宇供應並沒有好處,反而會令社會在試圖解決這項重大的民生問題時失去焦點,沒法對症下藥。
現實是商業機構都會以盈利為主要目的,要地產商去兼顧民生需要,一點也不切實際。況且香港出現高地價環境的原因十分複雜,社會應把更多的注意力聚焦於房地產自身的深層問題上。以下是我從結構性的角度,所看到的香港房地產問題:
一、低稅制令政府不容易放棄來自房地產方面的收入。香港自開埠以來,就定位要做自由港,那就需要行低稅制,以吸引四方人士來香港做生意。因此,除非香港找到新的經濟發展模式與政府入息來源,否則政府都沒法動真格去對付高地價。
二、港人大都以持有物業的方式來儲存財富,樓價若是下跌得多,港人的身家就會大幅蒸發。這會損害港人的消費能力與再投資能力,令整個社會都失去動力。回歸初段,董建華曾成功利用八萬五令樓價下跌七成。當時的樓價雖然很多人都買得起,但政府卻出現財赤,很多社會服務都因而無法如常提供,結果不得不耍出孫九招來救市。此之所以,即使香港將來要壓樓價,也只能微調,不能一刀切。最好是先拖慢樓價的升速,然後再讓經濟增長令偏高的樓價逐步合理化。
三、國際城市的樓價,無可避免會受外來資金所扭曲,尤其是在全球QE的時候,愈是前景輝煌的城市,吸引外資的能力就愈強,加上香港行一國兩制,對內地先富起來的人來說,他們在配置資產時,一定不會忘記香港。如是導致要解決的香港房屋問題,不可能不對外來資金有區別對待的政策。
四、由於香港的土地大部分都在政府手裏,香港的土地該如何規劃,只能靠政府用行政主導的方式去推動。但回歸以來,政府的施政能力處處受反對派制約,以致開拓新發展用地的速度十分緩慢,二十多年來,除了東涌之外,再沒有新市鎮出現。希望在行政與立法的關係撥亂反正後,政府能夠切實做好增加土地供應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