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中共總書記江澤民近世,國內外普遍表示哀悼,對他的讚賞主要因為他繼承了鄧小平的改革開放路線,慢慢一步一腳印地提升中國的綜合國力,然後順著全國上下的共同要求和目標,令中國躋身於世界強國之林。
如今回頭一看,無論江澤民出於甚麼目的,他掌握實權之後,知道如果不繼續改革開放,甚至閉關自守,只會自己呼吸難暢,最後缺氧而死。所以,他提出大國外交,關鍵是搞好中美關係,然後借美國的高位拉力,加快中國上升的速度,這樣就可以因利成便了。
當年,他到前美國總統喬治布殊位於德薩斯州的家族農莊吃飯,請中國官員細緻安排,因為這樣可以顯示「深度外交」。當時為他安排一切的外交高官,正是後來主理外交事務的楊潔篪。
江澤民同時十分注意美國人對他的觀感,因為他知道美國民意在某程度上可以影響美國政客的取向。有一次,他在夏威夷游泳,事先故意不公開,也沒有安排中國官方媒介跟隨拍攝和報道,只讓「境外媒體忽然發現」而傳開。外界於是評說,江澤民是懂得和願意作政治公關的中國元首。
江澤民也重視實務,因為他知道不能靠自我吹噓,所以即使當年中國同樣面對外國的卡壓,他願意奉行鄧小平的二十四字方針,尤其是「韜光養晦,絕不當頭」,冷靜觀察,沉著應對。這是當時的實際環境,所以外界評價他是識時勢、懂策略之人。
當然,他也有政治保守的一面。「六四」前,他在上海封殺《世界經濟導報》,某程度上也激化了民情。後來當他手握大權之後,本來可趁機推動實質的政治改革,但畢竟沒有這個魄力。
不過,總體而言,江澤民仍然是值得肯定和讚賞的領導人。他在「一國兩制」問題上,也按照1980年代的設計,較完整地落實鄧小平的設想。
今天,國內外對他普遍懷念和讚賞,只是一種自然而然的反應,毋須看成是「隱藏暗喻」。所以,可以防止具體的、行動的、有組織的亂,但也可以讓人們舒暢地表達,否則又會築壩堵洪,最後仍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