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鄭上場的「第一炮」,即打出教育牌,而且是覆行政綱上的50億承諾。在數字上、態度上、形象上、方向上……都是「冇得輸」,甚至連教育界的代表都給予認同和肯定。之不過,跟政府以往的政策一樣,當論到「實際上」的時候,就似乎未能得到廣泛的認同。
無錯,根據新任教育局長楊潤雄指,現時每年約有2,000名常額教師,會因退休或離職而騰出空缺,加上下學年政府計劃新增的二千多個常額教席,即有大約四千三百多個常額教席空缺,數字上是足夠應付現時中小學近4,000名合約教師的需要,應該可全數獲吸納……之不過,實際上是否如此?
首先,身為前教育局副局長的他,是我認為在新班子中,最適合成為局長人選之一。以往跟他接觸,都是務實而肯溝通的。他更曾經應我們邀請,到黃大仙區的中學跟學生討論教育問題,都是有問必答,比當時的局長更有局長風範。正因如此,我對他有更大的期望,由他代林鄭新政府掛帥的第一炮,應該做得更盡善盡美,不應有半點瑕疵。
50億畢竟是個大數目,既然知道問題,明白現時常額與非常額教席之間的差距,明白同資歷同工但不同酬的情況嚴重,何不徹徹底底地解決呢?既然數字上已估計可以吸納,何不在實際數字上入手?為何不索性宣布,所有合乎常額教師資格的老師,統統給予常額的待遇?須知道,保障教師的工作穩定性,對教學質素也有直接關係。既然是「省招牌」之作,為甚麼還要在一個大好的政策上,留一道疤痕、留一點遺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