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一宗新聞引起人們的關注,事緣有公營火葬場,巧合地有多個遺體火化爐因遇維修而暫停運作,食環署需因應情況加開其他火化爐的服務時段來應付,凸顯火葬服務對公眾的重要。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不過在香港土地供應短缺的現實下,殮葬之事已經成為困擾市民的難題之一。有媒體嘆息道,香港不論陽宅陰宅均不敷供應,生人無立錐之地,死人亦難覓葬身之處。
「慎終追遠」是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不少人都希望先人能有落土長眠的風水寶地。但地球就那麼大,能運用的土地資源日益匱乏,提倡生命教育,令更多人接受綠色殯葬,減少「死人與生人爭地」,相信是必然的趨勢。
近年,食環署等相關政府部門做了不少「海葬」、「樹葬」等的綠色殯葬宣導廣告,目的是希望社會大眾接受新式的遺體和骨灰處理方法,包括把先人骨灰灑於紀念花園或者大海;或者按照先人遺願,捐出大體給大學醫學院當「大體老師」,培訓醫科生。實際上,上述做法無損「慎終追遠」,只是現代社會需要對生命概念有更深的認知而已,人們一旦想通了,接受先人遺留在世上的,應該是更有意義的東西,將是造福後代的一樁美事。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香港恒生大學傳播學院早前舉辦饒富意義的「滬港大專院校生命教育新媒體創作大賽」暨生命教育座談會,讓同學們從「生」與「死」之中,了解生命意義與價值,珍惜當下,也更能接受綠色殯葬等的嶄新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