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不斷出現赤字的根本原因,是中國人普遍勤勞,喜歡賺錢,於是努力生產;而美國人則相對慵懶,喜歡消費,故不事生產。生產不多,如何出口?出口少,入口多,怎不出現赤字?
美國人曾經十分勤勞。當他們剛從歐洲移民來到新大陸的時候,一無所有,不努力就無法餬口,怎可能不勤勞?但當他們當上老大之後,有了發鈔紅利,不出口也可以享用全球資源,那就當然有得「Hea」就「Hea」吓先了。
再者,美國初期沒有歐洲那麼多福利制度,崇尚個人須為自己人生負責的精神,所以社會上不會有太多的依賴者。但自從羅斯福總統把享有福利也視作國民的權利之後,美國社會的依賴者就愈來愈多。他們不事生產,只依賴少數高產能的精銳分子來供養他們。這類人自己對社會貢獻不多,卻總覺得社會虧欠他們。當社會上這樣的人愈來愈多的時候,一個國家還可以怎樣強大起來?
美國人不用生產,也可以印鈔消費,歎世界,不亦美哉?但養成這樣的習慣之後,就很難「返轉頭」。所以這個世界總會走向自己的反面,「壯則老」,強到某一個程度就必然會轉弱。老子說,「反者,道之動」,就是這個道理。
一般人會覺得,消費者是富國,生產者是弱國。消費國是買家,買家肯花錢,生產國才可以接到定單,才有得生產。否則,生產出來的東西賣不出,就會血本無歸。所以,一定是生產國靠消費國,而不是消費國靠生產國。美國政府亦有這種想法,所以認為可以透過增徵關稅去打擊中國的出口,減少美國的赤字。
然而,這樣做的結果卻是削弱了美國發鈔紅利的功能,導至美國人民沒法享用中國出產的平貨,同時亦損失了那些在中國設立生產基地的美國商家的利益。這對美國的經濟不會有好處。所以美國增徵中國輸美產品的關稅後,美國的經濟增長旋即下滑(貿易戰雖非唯一的原因,但不失為一項重要因素)。去年第四季GDP增長跌至只有2.2%(第二季是4.2%,第三季是3.5%),估計2019年全年可能連2%也保不住。聯儲局只好因此而停止加息,並預期會不再縮表。反映美國經濟已處境危殆。
在某種程度來說,美國的社會已習慣依賴中國出產的性價比相對高的產品,一旦沒有中國的產品供應,就會出現不適應的情況。雖說美國可以把定單轉發給越南、印尼、墨西哥之類的其他新興國家去做;但這種轉移需時,且生產成本是否一定比中國低?質素是否一定比中國好?這些都是未知之數。
相反,只要中國人肯努力生產,不斷提升管理生產的能力,可以生產出價廉物美的產品,那即使美國不買,依然可以銷去其他國家。再者,中國有13億人口,有全球最龐大的中產階層,中國的內需市場一旦形成,中國的生產力就可優先服務中國的消費者,不必輸去美國。
從這個角度來看,一個國家有生產能力當然好過光有消費能力。美國若不是當初有很強的生產能力,怎會成為強國?特朗普自以為現時美國的處境很好,看來判斷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