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社會氣氛不佳,太沉浸其中,對自身的心理和身體健康都會構成影響。尤其是疫情下不宜社交聯誼,許多公共設施關閉,人多的地方不敢久留,只能長時間呆在家中,缺少舒展身心的機會,容易「屈到病」。平常難得有公餘娛樂,倒不如趁著這個機會,重新學習自我管理的態度,泰然處之,度過逆境。
香港人的娛樂一向多姿多彩,吃飯、逛街、看戲、卡拉 OK、行山、旅行,很多時候都喜歡三五知己,大夥兒一同活動。有良朋相伴當然是樂事,但智能電話的出現,令聯誼活動往往變成各自低頭滑手機的「餘興」。這也令真正能自己獨處、思考的機會更少。現在不少人在家滑手機、網購、用電腦辦公,少了呼朋喚友的機會,騰空出來的時間多了,這正是一個好時機,可以找回自己真正的喜好、志向,又或者趁有空多看兩本書,甚至發展其他興趣和技藝,說不定因此開闢另一片天空,找到另一個展現自己的舞台。
香港人生活忙碌,時間表擠滿工作和約會,像似要將每一分每一秒都填滿,覺得這樣才充實;但不要忘記,在適當的時候多點休息,才可以走更長的路。人生有不少有趣、創新的念頭,都是在百無聊賴下產生的。人在空閒的時候,會更有心情細心觀察身邊的人、事、物,頭腦也會更加靈活,想法更具深度。就算最後想出來的東西未必有甚麼實際用途,也是一種自我學習,過程所感受到的愉悅或滿足,是一種收穫。
每個人獨處時光的方式不盡相同,最重要還是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好好管理自己的身心,這樣不單有助改善情緒和提升正能量,而且能夠找到「獨處而不寂寞」的竅門,是可以一生受用的。
香港恒生大學協理副校長及傳播學院院長曹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