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對ADHD(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患者有好多迷思,例如男仔先有、大人點會有等等。
早前為ADHD患者提供服務的機構Let’s Talk ADHD舉行了一連串的講座,希望大眾更加認識甚麼是ADHD,破解迷思。其中有講者提到,ADHD是其中一個最容易醫治的神經系統障礙,但同時亦是最為診斷不足和醫治不足的疾病。不少人患了ADHD自己都唔知,就算知道時都可能巳經是成人,一直毫無章法地與ADHD搏鬥多年,身心俱疲。其中女性ADHD沒有被確診的情況更為常見。主要是由於男女在ADHD的症狀表現上大為不同。男仔不能專注時,往往會郁來郁去坐唔定,這種情況顯而易見,老師或家長都很容易察覺到。相反,女仔的分心則反映在發白日夢上,有時老師甚至會以為她們文靜且專注。因此造成不少患有ADHD的女仔,她們的情況一直都未被發現。
講者亦強調,ADHD患者並無不妥,他們只是不同。但奈何主流的教育體制以及教育工作者對ADHD的認識不足,都為他們標籤上懶惰、做嘢慢、心散、亂七八糟、冇條理等。這樣的偏見令到不少ADHD患者的自信心低落。其實ADHD患者的大腦在處理信息時,經常會不自覺地連接到不同的概念,負面地說是分心,但正面而言卻是創意澎湃。例如當你請一位ADHD學生去諗諗用甚麼方法逃離密室,他們的速度、創意和解難能力往往遠勝別人;但當你要求他們坐定定在課室望住前面郁都唔郁,對他們來說卻難過登天。那麼是否代表課室容不下ADHD的學生呢?咁又未必。他們需要的可能只是一些調適,例如讓他們上課時坐吓健身球,而不是坐櫈,等他們可以適度地彈吓彈吓;或者容許他們上課時玩一些紓壓玩具(fidget toys),都有助他們專心一點和減少焦慮。
其實能夠在年紀小小時被確診患有ADHD,確實是一種幸運。因為當一些與人不同的行為和表現能夠得到醫學上的解釋,對於患者本身或都身邊的人,都可以更為理解和包容,也可以更精準和積極找尋方法應對,而不是一味話「乜你咁曳咁懶?」,講者勞氣,聽者傷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