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進步加上過去幾年新冠疫情催化,各行各業都在加速數碼轉型,務求減省不必要的工序和善用數據,以達致提升營運效率和生產力。社會服務亦不例外,國際間正在熱切探討和實踐「Digital welfare state」,而本港社福界近年亦積極應用數據融合、人工智能運算及服務電子化以推動創新發展,雖然過程跌跌碰碰,但也造就不少成功案例。
在上月的社聯會議中,來自科研和社福界的講者談到如何透過數碼轉型實現跨專業及跨地域運作。例如循道衛理楊震社會服務處的「到校學前康復服務」,團隊以數碼化系統推行服務,整合服務流程並結合跨專業評估、恆常記錄、知識庫,從而提升個案管理效率。團隊更透過數據分析,發掘潛在服務需要,更準確地分配服務資源。
至於物流及供應鏈多元技術研發中心則利用多元感應技術,協助照顧者及服務單位定位認知障礙症患者,防止患者走失,確保他們能在社區中安全生活。此外,香港科技大學的研究團隊成功開發人工智能遠程健康監測系統,透過一般鏡頭量度多項生命表徵,推動遙距醫療發展。
社會服務數碼轉型的成功關鍵在於具備專業服務知識及對科技應用持開放態度,管理人員亦須與前線同工保持密切溝通,持守服務願景,同時訂立可量度的具體目標,逐步落實服務數碼化。
數碼轉型的路途遙遠,今後還須建立與服務和管理相關的大數據庫,引進人工智能技術以辨識目標群體,務求更精準地提供適時和適切的社會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