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香港已逐漸變成為一個以政治立場為先的社會。
數星期前,有獨立眾籌傳媒取得閉路電視片段,顯示聲稱被人擄走的民主黨黨員員林子健曾在他所說的地點砵蘭街出現,其後一名身形、衣著及步姿等與林子健脗合,但戴上鴨舌帽、口罩及太陽眼鏡男子,在同一地點出現並離開。新聞出街,大批受眾指摘該傳媒投共,不少更在網上明言他們不能接受傳媒報道泛民主派負面的新聞。
上星期,新當選香港小姐的容貌成為全城熱話,當事人高調回應反擊更惹來大量批評。可是,當有媒體查看她過往FB留言,發現她是泛民真普選支持者後,不少網民又讚她有內在美。
教育局副局長蔡若蓮兒子日前墮樓身亡,由於蔡若蓮政治立場親中,網上出現很多奚落她的言論,甚至有人在教育大學民主牆上貼上「恭喜」字句。
建制派當然大肆聲討追擊,但部分反對蔡若蓮當副局長的學生領袖,社運人士和政客,並沒有先否定此種行為說法,只稱有關言論具爭議性,叫市民反思為何他們會這樣做,更拿建制派過去相類似的言論作比較,問誰更涼薄。後來到有人貼上「恭喜」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離世的標語時,學運團體則聲討校方譴責不力,採雙重標準。
問誰更涼薄重要嗎? 重要的是一個人是否一個有良知有同理心;參與社運的,理應站在道德高地,為社會先鋒。可是,過去數天,他們為了政治立場護短。
原來在香港,政治立場已放在社會最前線,連是非黑白,道德操守,甚至容貌審美眼光的標準也可因此而改變。
面對這樣的情景,或許會令人想起六十年代的中國,一個一切以階級背景為先的社會。
如此下去,這城市會變得怎樣?人們會想在這樣的城市生活,讓子女在這樣的環境受教育成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