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學生時代起,我就不喜歡辯論比賽,覺得不過是一群人的唇槍舌戰、「吹水大賽」,除了練練口才自我膨脹,實在不懂辯論的意義何在,而且覺得參加辯論的人說話都咄咄逼人,裝模作樣, 不太討喜。
不過個多月前,我受朋友邀請,擔任了一個名為「青望盃」大專辯論比賽的評判,又參與了樹仁大學在中學舉行的辯論比賽,轉了崗位角度多了點觀察。
原來辯論是一堂很好的「公民教育」課,除了練口才,亦有很多得著。以我參與評判的比賽為例,比賽的辯論題目全是圍繞著土地議題而進行的,包括填海、發展棕地、收回丁屋、放寬工廈用途等等。學生需要在賽前就議題進行詳細的資料搜集,並發掘新的思考表達角度 。如是者,學生不但能訓練口才、啟發新思維,更可以深入地認識社會的熱門議題,並進行反思。
哪個中學生辯論比賽,水平也不弱,辯論主題圍繞著環境、社會福利等重要的國際議題,例如「伊斯蘭國」與國民身分, 讓學生反思,了解時事。
我想,他們的認真程度,應該比讀書考試更甚。
我近一年半載在大學上課時開始察覺,很多學生對香港的歷史都只得一知半解, 連香港發生過的社會大事,例如中英前途談判、亞洲金融風暴,甚至一些重要社會概念,好像「集體談判權」、「全民退休保障」也不清楚。
香港一直缺乏良好的歷史和公民教育,這些圍繞著社會議題的辯論賽,應該大有幫助。
有趣的是,和學生傾偈,發現他們對辯論比賽興趣濃厚,因為覺得站在台上發言談時事很有型,明顯是校園長青活動。
老套話說「真理是越辯越明的」,一套有效的公民教育,就應該要引起學生的思考和辯論,才能讓他們真正理解這個社會所發生的大小事。
喜歡聽故事、找故事,更愛從數字和文件堆中找被人忽略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