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2014-02-24 06:00:00

粵從普譯

分享:

位於黑海之濱的俄羅斯城市索契,因辦冬季奧運會而成為家喻戶曉的名字。香港無綫電視把「索契」的「契」讀作「屑」(sit3),這成為本地普遍採用的讀法;但同樣以粵語廣播的廣東珠江台,則用了「契」字較常用的讀音,即如「契約」的「契」(kai3)。

索契的英文拼法是Sochi,讀出來(ˈsɒtʃi)跟俄語的原名十分接近。其中第二音節的聲母,是「腭齦塞擦音」,跟普通話裡的q(漢語拼音)相近,所以Sochi普通話音譯為「索契」,讀作suǒ qì,是和原名的讀音比較近似的。而普通話讀qì 的「契」,正是「契約」裡的「契」,也就是這字的最常用讀法;珠江台把普通話的讀音轉為粵音,便讀成kai3了。但「契」的粵音讀法還有sit3,與普通話讀音xiè相應。據《新華字典》解釋,讀xiè的「契」是「古人名,中國商朝的祖先」,這顯然是極罕見的用法。古代遊牧民族契丹,普通話照讀qì dān,但粵音會把它讀如「揭丹」或「乞丹」,大概是比「契(kai3)丹」更接近原音。

既然大家接受了Sochi是「索契」,而「契」有多個粵音讀法,那末選取一個跟原名最接近的讀音,也十分合理。問題是「契」的幾個粵音讀法,不管是kai3還是sit3、kit3或hat3,沒有一個跟Sochi的第二音節近似;kai3固然「離譜」,sit3也好不了多少。因此有人建議,粵音應把它譯為「蘇池」!

這是很常見的一個問題。例如,說粵語而不諳普通話的人,會沒法明白為甚麼Steve Jobs是「喬布斯」,Walmart是「沃爾瑪」;最近在烏克蘭動亂中復出的「美女總理」的姓氏Tymoshenko,為甚麼會譯作「季莫申科」?

adblk6

由於粵、普異音,有的外文名稱,粵普各有不同音譯。例如英國Warwick University,香港一般叫「華威大學」,普譯「沃里克大學」;Kent港譯「根德」,普譯「肯特」;美國Virginia州,港譯「維珍尼亞」,普譯「弗吉尼亞」。

這兩種做法─粵從普譯以及粵普異譯─那一種可取,涉及敏感的政治問題;但純粹從實際考慮,也是各有利弊的。

上星期五,2月21日,是「國際母語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99年定的,目的是宣傳保護母語、推廣母語的重要。在香港,不論政府或民間,似乎都沒有人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