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電視台推出以「重磅選美」為噱頭的真人騷,由於題材對本地觀眾而言實屬新鮮,引起不少媒體報道及網上討論。
北宋文學家蘇軾的《孫莘老求墨妙言詩》有云:「短長肥瘦各有態,玉環飛瘦誰敢憎。」反映不同時期對體形不一樣的審美觀。有歷史學家指出,西方中世紀只有富裕階層才能毫無節制地飲食,這是富有和權力的標誌,「豐腴的婦女較易於生育」也是當時普遍的觀念。
現代的美學主流則視「瘦」等於「美」,廣告板上充斥著纖體療法和減肥產品,不少人均以「成功減掉多少磅」作終生事業。究竟從何時開始,人們會奉瘦身為金科玉律?
隨著農業、工業發達令糧食增產和運輸便利,普遍人的物質生活得以改善,肥胖不再是富人的專利。醫學和科學的進步,亦讓人們認識到肥胖對健康的影響,尤其會引發致命的心臟病,社會上遂形成控制體重的風氣。
時裝設計師亦將「反肥胖」浪潮發揚光大,「比基尼」的誕生徹底使肥胖與時尚沾不上邊。在媒體的推波助瀾下,苗條、纖細的體態被譽為美麗「真理」,時裝天橋上「骨感」十足的模特兒更不斷強化這個觀念。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為甚麼追求美,其實反映了內在的自我形象及價值。過分執着於外表以博取別人認同,往往會對自身造成傷害。真正的美能超越時間和外貌,學懂不在意別人目光,擁有抵擋主流審美觀的勇氣,才是對美麗最完美的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