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4日是美國駐伊朗大使館人質事件40周年。1979年11月4日,伊朗示威者佔領在德黑蘭的美國大使館,脅持52人長達444天。在美國,人質事件被認為是總統卡特在1980年角逐連任失敗的主因。就在列根就任總統的同一天,伊朗釋放全部人質,但是美伊關係在這40年從未好轉,兩國至今仍未恢復外交關係。
美伊關係是近代外交史不可或缺的一頁。1979年伊斯蘭革命前,伊朗是美國在區內主要盟友,關係好得是美國把當時剛服役不久的F14「雄貓」式戰機連同導彈大批賣給伊朗。這些戰機,到了今天美伊翻臉40年之後,仍是伊朗空軍主力。
有一種說法是,伊朗人質事件是世界首次電視直播的國際危機,人們通過人造衛星傳來的畫面,直接看到這次危機從開始到結束,對國際關係構成無比深遠影響。於美國來說,人質危機充分顯示卡特政府的束手無策,是美國國際形象的災難開始。人質被脅持後,美國於1980年4月派出特種部隊,準備深入伊朗救人。可是,包括三角洲特種部隊在內的突擊部隊,他們的直升機在伊朗南部沙漠發生意外,出師未捷八死四傷。有留意這一事件的朋友,也許還記得一張照片:伊朗境內燒成廢鐵的美軍直升機殘骸。
美國與伊朗的關係,從伊斯蘭革命前與巴列維王朝的如膠似漆密切,到如今的制裁不斷,很大程度說明美國政策的失敗。1980年9月,伊朗伊拉克兩伊戰爭爆發,美國向伊拉克出售武器,企圖遏制伊朗勢力擴張。但是到了戰爭後期,伊拉克形勢佔優,美國倒過來擔心伊拉克變成區內霸主,於是秘密向伊朗售武,這就是著名的「伊朗門」事件。
兩伊戰爭之後,接着是波斯灣戰爭和美國攻打伊拉克戰爭,同一時間,美國與伊朗關係並未好轉,更因為伊朗核研發而趨向更差。雖然2015年多國協調簽署伊朗核協議,到了特朗普(圖)上台卻退出,並且加強制裁。美國與伊朗連僅有的一點和平曙光也轉為黯淡,在人質危機40周年之際,回看這幾十年的美伊關係,委實令人嘆息:和平真的是那麼困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