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小時候,父母在北角開設一間小型製衣廠,樓下是一間紙紮舖,專門做白事的紙紮公仔、房車、大屋等。那時每天在紙紮舖流連,看着師傅煲漿糊、紮竹架、貼紙張,覺得這是一門藝術。今天在西營盤仍有一些紙紮舖,雖然行業不至於消失,但那些打印出來的紙iPhone、名牌手袋等,總覺得與當年的紙紮工藝不盡相同。這些象徵香港文化,見證香港繁榮成長的手藝,現在可說是買少見少。
「傳耆」是一間社企,以現代的營銷方法去弘揚這些傳統文化,把懷緬和欣賞傳統工藝的情懷,帶進年輕人的世界。這些民間藝術十分落地,相信有咁上下年紀的讀者,都會用過白鐵信箱、手雕麻雀,見過五彩奪目的霓虹燈招牌、店舖開張時必定高掛的紅噹噹花牌,還有白底藍紅字的小巴牌「大丸」等。這些在大城市中將近失傳的手藝,得到「傳耆」的推廣,以影片記錄碩果僅存老師傅的故事,也把這些民間手作以工作坊形式,讓大眾可以更加近距離接觸和欣賞。例如他們會為老師傅舉辦「手寫小巴牌」工作坊(圖),分享行內歷史和趣事,讓參加者可以創作屬於自己的小巴牌;「傳耆」也會為這些民間手作年輕化、市場化,例如他們會幫手雕麻雀老師傅接訂單,在麻雀上人手雕刻顧客心儀的字句如「生日快樂」。
香港人總喜歡到失去時才一窩蜂地去作最後打卡,懷緬一番,早前豪華餅店、蓮香樓、珍寶海鮮舫如是。賴志偉Willy是「傳耆」的創辦人,曾經有一位老舖員工在店舖人頭湧湧的最後一天說:「如果我哋以前有咁多人嚟,今日就唔使執笠啦!」這觸發了一向從事數碼營銷的Willy去思考,是否可以做多一點,令老店和文化得以生存?「傳耆」以社企的形式運作,最少會將經營所得利潤的65%,用於進一步推廣傳統手工藝文化或慈善用途。現時社企有一半生意是針對企業客戶例如到公司或學校搞興趣班,另外一半則是以消費者為主,例如舉辦工作坊和銷售產品。經營至今已經六年,大致上都做到收支平衡。
近年香港出現移民潮,不少人臨別在即,更加不捨由小陪伴至大的本土文化。這些令人勾起兒時回憶、香港獨有的手作,實在值得承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