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朋友喜歡在社交網分享自己的幸福生活片段,每與親友溫馨相聚,每達成小成就,每得到一份小確幸,都希望讓親朋好友感受自己的喜悅,接受祝福;當生病時脆弱時,亦渴望得到他人的關心和安慰。與人同喜共悲是心理學上社交支援(social support)於精神層面上的體現,亦是人類基本的需求。可是事實上,有些人並不會在你高興時送上祝福,而只會暗地吃著酸葡萄「睇你得戚得幾耐」。另一些人非但不會可憐生病的你,更會在手機背後笑你「自作自受」。
人性有光輝的一面,同時也有種種黑暗面,嫉妒、憎人富貴厭人貧、幸災樂禍等負面心態確實存在,而這可能是源於自卑情結(inferiority complex)。
心理學家阿德勒(Alfred Adler)認為,權力才是真正主導人類心理的因素,尤其是人與人之間的權力關係,簡單如出生先後次序,孩童時環境會左右一個人日後的生活風格,並影響其一生。阿德勒認為,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不多不少會有自卑感,覺得自己某些方面並不如人。可幸這種感覺可以轉化為激發上進的動力,屬於「正面意義的痛」。然而一旦自卑感被壓抑,就會導致自卑情結。
所謂情結,就是一些無意識間對心智產生負面影響的慾望、想法和感覺。自卑情結會令人對社會產生疏離感,甚至令一些人以為唯有透過控制他人、較他人出眾才能得到社會認同。我們常說最自大的人往往是最自卑的人,就是這個原因。
其實,可以透過發展自己的獨特性來扭轉被歪曲了的潛在自我認知。當一個人越來越有自信,越能接受自己,也就更容易接受其他人,對人更有同理心了。 留日心理學學生/周四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