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硤尾徒置大廈於1954年至1955年間建成,是香港最早期的公營房屋。舊時,香港各處山坡有很多僭建寮屋,該些寮屋以木材等物料搭建,經常受到火災威脅。1953年的聖誕夜,石硤尾寮屋區發生大火,約五萬八千人頓時痛失家園,其中二萬多人無處容身,在街頭搭起簡陋的棚屋暫住。
為臨時安置災民,政府立即清理災場,在原址興建兩層高的平房。翌年,政府建成首批共八幢六層高的徙置大廈,即現在的石硤尾邨,成為香港首個公營房屋發展計劃。
這些徙置大廈屬於「第一型」設計,住宅單位分成兩翼,連接兩翼的走廊設置公用衞生間和洗滌設施;從上俯瞰,這些大廈外型呈「工」字型,故亦稱為工字型大廈。單位內並無廚房或浴室,居民通常在家門口的走廊煮食,並使用公共廁所和浴室。大廈沒有電梯,居民上落使用樓梯。
隨著時代的轉變,石硤尾邨進行了重建計劃。現時,邨內合共有21座住宅大廈,提供10,700多個單位,供27,100人居住。
石硤尾邨為居民提供完善的生活配套。康樂設施方面,邨內設有兒童遊樂場、長者健身設施、羽毛球場、籃球場及園林花圃等。邨內設有服務設施大樓,提供圖書館及社會福利設施如老人院舍服務、社區服務中心、綜合復康中心及社會保障辦事處等。邨內亦將設有醫院管理局的臨時診所以及食物及衞生局的地區康健中心等。另外,邨內亦有商舖、食肆及街巿等商業設施,照顧居民的日常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