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輩間分享共同面對的挑戰,常極具啟發。
上星期,我在德國漢堡出席港口管理會議,就香港船舶減排發表演說,並與負責聯邦及當地環保政策的官員會面。會議有兩個主要訊息,一是港口的可持續發展,其二是電子化改革。
歐洲港口常以可持續發展能力作為成效指標,不單追求經濟可行性,並着重社會認同和環境可持續發展。達致高能源效益及善用可再生能源是他們的重點政策。北歐風力充足,他們利用碼頭的大型風力渦輪機生產可再生能源,為碼頭提供電源,並減少碳排放。
電子化改革既處理大量資料以達致高能源效益,亦提升物流效率以改善港口運作。「智能港口」就是指在港口和物流建設之上,成功應用現有資訊技術處理多方面匯集的數據,連繫相關作業和流程等各方面,以改善效率和引入創新理念。關鍵在於是否有正確的管治架構將現有技術加以善用,港口管理機關扮演着募集相關持分者的角色,以加快決策過程和互相吸取經驗。
香港在會議上又有何分享?首先,想不到原來我們的船舶排放清單比歐洲的更為詳盡。此外,香港的航運業界在2011年發起由17間船務公司自願簽署「乘風約章」,啟動船舶泊岸轉油,亦讓外界留下深刻印象。雖然北歐港口已位處硫排放管制區,但他們對香港通過泊岸轉油法例作為邁向珠三角排放管制區願景的第一步,亦深表肯定。內地港口運作持續增長,因此德國官員明白香港在這方面的努力對國家意義重大。漢堡和洛杉磯的港口當局向香港表示合作意向,分享他們環境管理的建議和最佳作業模式。漢堡和洛杉磯與上海已建立姊妹港口關係,而香港和上海在管制船舶排放亦有交流合作,三方的交流將非常有用。
環境局副局長陸恭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