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政府推出的公營醫療收費改革,無疑在資源分配上作出了一定的努力。筆者過往在議會和私人機構從事和參與政策研究,經常強調公共政策必須兼顧效率與公平。但放在現實政治環境國中,效率往往較容易被量化,而公平和病人權益卻需要更深入、更細膩的考量。
首先,政府今次提出的「能者共付」原則,本質上是希望透過適度調整收費,引導非緊急病人轉向其他基層醫療渠道,從而減輕急症室壓力,這個方向值得肯定。
然而,「能者共付」的定義和執行細節仍需要相當小心處理,避免增加中產階層的負擔,尤其是「夾心階層」可能需心面對更大醫療成本壓力。政府應在推行新收費制度時,進一步提供更詳盡説明及過渡期措施,保障社會各階層均能適應。而且也不妨考慮及鼓勵僱主提供更好的醫療保險,擴展至打工仔的家人,同時政府也重新考慮提供更大的自願醫保免稅額等。

政府早前宣布公營醫療收費改革。(資料圖片)
其次,政府承諾將改革帶來的額外收入及節省的開支,全數投入醫療安全網,預期受惠人數將從30萬增至140萬人。從政策角度來看,這固然是好事,但如何確保這筆資金能落實到最有需要的病人手中,而非流於表面數字,才是真正考驗政府治理能力的關鍵。過往經驗告訴我們,資源增加未必等於服務質素提升,政府應定期公布資金運用細節及成效,確保醫管局的資源用得其所。
再者,政府亦透過提高自願醫保的退稅額度至全額退稅,並設立上限為五萬元一年,從而鼓勵更多市民購買私人保險,這在減輕公營醫療壓力上固然有一定作用。未來也可考慮擴大至危疾及意外保險。但從政治及社會角度思量,政府更應檢視現行私營醫保市場的規管力度,確保保險公司提供的保障足夠透明、公平及合理,避免出現投保容易理賠難的情況,否則只會令中產階層陷入更大的無奈困境。

公立醫院藥劑部。(資料圖片)
至於政府推行的「1+」新藥審批機制,加快創新藥物引入,這無疑是醫療政策上值得欣賞的一步。從公共政策的角度而言,快速引入新療法有助提升香港醫療競爭力,亦有助病人更快受惠於先進醫療科技。然而,作為前議員助理,筆者亦十分清楚政策推行過程中的潛在風險——審批速度加快固然可取,但如何兼顧審核的嚴謹性,避免病人成為新藥「試驗品」,更是政府不可忽視的責任。
例如,近期醫管局納入名冊的「陣發性夜間血紅素尿症(PNH)」治療藥物,患者在轉藥時的資訊是否充分和透明。政府需主動要求醫管局及相關醫療機構,加強病人教育及資訊透明度,讓病人及家屬能夠在充分知情下作出最適合的選擇,而非僅以價格作為唯一考量。
筆者深知政策背後的考量往往涉及資源分配、利益平衡及政治取捨,絕非簡單的數字問題。然而,一個真正以人為本的公共醫療政策,應將病人福祉、治療安全及資訊透明擺在首位。政府在推動醫療改革的同時,更要加強與病人組織及前線醫護人員的溝通,確保政策制定能有效回應病人實際需要,讓改革成果真正惠及有需要的病患,而不僅是漂亮的數據或短期的政治成績。
總結而言,醫療改革的初心應是讓每一位市民獲得合適及具尊嚴的治療。從政策制定到落實執行,政府都必須以此為本,才能確保改革真正做到以病人為本,並達致社會整體的福祉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