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一度的奧林匹克運動會已步入尾聲,除了事前一連串有關巴西主辦國的負面新聞外,大致上各項賽事仍順利舉行,只有同水有關的項目例如跳水和滑浪風帆則相繼遇到綠水、大風及海上垃圾等問題困擾。而今次香港派出的運動員有38人,陣容頗大,四年前李慧詩在凱琳單車賽中奪得銅牌,更令我們寄以厚望,希望她能再奪獎牌。
在周三當李慧詩未能打入四強後,她和教練擁抱痛哭,在電視訪問中她真情流露,充份反映出過往4年的堅苦訓練竟在頃刻間消失於無形,她的失望令我也觸動了神經,感受到這批精英運動員是從汗水和淚水孕育出來,我們不能苛責他們。
可是,當我翻查紀錄,香港運動員首次拿到奧運金牌的李麗珊已是二十年前了,接著八年後(2004)有乒乓球手高禮澤和李靜取得男雙銀牌,再過另一個八年(2012) 由李慧詩在單車賽奪銅牌,前後二十年香港取得金、銀、銅各一面。今次是空手而回,難道打不破八年才取得獎牌的命運?
我的一位朋友是南華會乒乓球部門負責人,他表示香港的小學生在乒乓球的表現不遜色於內地,但小朋友升讀中學後就不能再提升技術,因為要應付學業及加上家庭並不鼓勵,最常見的名句「打波搵到食嗎?」香港運動員要在世界水平中跑出必須要走向職業化,及各方面的支援及退休後的安排等。
此外,我讀了不少對香港的體育政策的討論文章,心有同感,其中存在已久的問題是香港的運動員掌控在一直黑箱作業的各個體育總會,這些組織控制了政府提供的資源,選派代表的過程又欠透明度,加上這數十個體育總會之上的中國香港體育協會暨奧林匹克委員會,實在環環相扣。後者的十四位決策人(類似董事局)中有40%以上已做了18年或以上,如此老化及類似家長式的組織如何能領導我們的體育運動?
政府一直知道問題的存在,但像駝鳥般視而不見,只好盼望明年有新特首及新班子上場,才能下定決心提出改革。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