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在香港土生土長的企業管理人,最在意的當然是營商環境。因為一旦令人覺得今非昔比,這就不是小問題了。在資本主義社會,商界及政府最重要是分工清晰,不應權責不清、或是推卸責任,公事公辦是最基本原則。
近日坊間傳聞,政府有意將長者乘車優惠的部分開支,轉嫁給公共交通機構,這想法本身就有邏輯謬誤,這個公辦的優惠計劃,屬於政府的福利計劃,志在令長者能減輕交通開支,增加長者出行機會,及社會參與度。且在社會老年化、年長人士就業年齡延伸的客觀環境下,政府實在不應此時此刻減少相關支出,因為高齡人士對社會的整體貢獻巨大,簡單而言,多一個高齡人士就業,其收入增加的同時,對社會福利的需求就會減少,此消彼長的道理顯而易見。至於公共交通機構的收益增減,純然不是政府推行這計劃的考慮因素。
而且2023至2024年度,長者乘車優惠涉及開支達40億元,除了政府任大股東、長年擁有大額地產收入的港鐵外,其他多年來只有微利(公共交通業務涉及人力資源龐大、營運硬件投資金額不輕,及環保要求需不斷提升等,皆為主要支出)的公營交通機構而言,帶來的開支負擔,必然是災難性的!而且長者乘車優惠,屬於長遠公共開支,在現時環球經濟環境不景氣之下,可能會令現有經營者從新審視未來的業務投資意慾,如果因此而令他們減少投資的話,便可能誤了民生大事。
故此,政府當刻不應亦不能把公共責任外判,這除了無端增加與公共交通機構的爭拗外(且能一舉爭取成功,而不需付出的機會不大),反而成為交通公具加價叫陣的理由。如此推論,對政府而言,這政治風險是犯不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