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厭惡開會的程度實是非比尋常,那些人多一起的大會,我的專注力在大約15分鐘左右,就會飄離會議室以外的地方。餘下的會議時間,就只剩下那個沒靈魂的軀殼,在會議室內苦苦支撐。開會一直以來對我最大的挑戰,並不是要為問題找出答案和解決方案,而是在一眾同事面前昏昏欲睡卻又要不失霸氣。
然而開會是不是必須呢?某些情況我認為是,例如有一些已定案的事項,需要知會所有跟事件有聯繫的人。雖說電郵,甚至一眾instant messaging工具,都可達成訊息傳遞的任務,但有太多情況,還是會以一個面對面的機會,用言語去通知比較有力。我雖不喜歡開會,但這類會議,我覺得還是避免不了。我比較討厭的,是那種有事情要「討論」,要交換idea的會。這些是需要用腦的session,但坦白講,我覺得這類會議如果出席人數多過4至5個人,我會對會議所能得出的效果非常懷疑。
人多的會議,通常會是一個氣氛相對緊張的空間,對「用腦諗嘢」是一個極不friendly的環境。這種場合,要腦袋能「精靈」地轉動,本來就已經不容易。加上當會議室人數多時,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千絲萬縷,說話自然變得小心起來。人的精力都要花在留意自己是否會失言,是否會唔覺意得罪人等無聊事情之上,留給腦袋諗嘢的力氣還會剩下多少?假如一間機構每次都要依賴一個「大會」去為問題找出解決方案的話,結果會怎麼樣?
我討厭開大會,因為我對其功能極度存疑。那些要用腦度橋解決問題的會議,如果能將它的規模盡量縮小,並將其「隆重程度」減到最少,才會變得有效果的。偏偏有些老細,喜歡凡事都將一眾同事call入會議室,當中有不少人其實「唔關事」的,在會議室內被迫呆一頭半個鐘,白白浪費寶貴的辦公時間,其實何苦?
除此之外,有沒有發現,參與人數越多的會議,發言的數量往往卻越少?最後怎樣?call meeting的老細在自話自說,浪費了一大班人的時間之後,結果又變成自己一個人說了算。開個如此的會,到底有何得益?意義何在?
當然,有些人是需要有存在感的。為了達成他這個目的,擺明浪費你的精神時間,又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