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樂壇巨星的妹妹,很多人都覺得Solange Knowles難免會處於姐姐Beyoncé巨大光環陰影之下,但這無疑是多慮了,Solange與Beyoncé的音樂,顯然是在不同範疇。睽違3年,她發行了《A Seat at the Table》的續集《When I Get Home》;並且透過新作,再一次展現自己對藝術、對音樂的獨特理解,重新塑造她在休斯頓的美好回憶。
結合另類與流行
Solange上一張專輯《A Seat at the Table》廣受業界好評,這證明她不僅是一個富有熱誠的流行明星,也是一個嚴謹的表演藝術家,並因此收獲無數讚譽,包括獲封哈佛大學年度藝術家、雜誌《Glamour》年度女性、Billboard影響力大獎,還榮獲第70屆帕森斯年度津貼(Parsons School of Design at Benefit 2018),和新學院大學(The New School)合作的招牌時尚造型等榮譽。Solange整個職業生涯,恍如一場夢幻旅程,去年秋天《T Magazine》採訪了她,作者Ayana Mathis稱新專輯製作過程,將Solange帶回「一個她心靈的休士頓」。作為她與姐姐的出生地,休斯頓這座城市,對於Knowles家族來說,意義非比尋常,When I Get Home這標題,表明這是一張關於「溯本求源」的專輯。
收錄了19首曲目的《When I Get Home》,是一張富實驗性的專輯,而且製作水平上乘。除Solange包辦所有曲詞外,主攻New Age風格的音樂人John Carroll Kirby,亦參與製作這張專輯大部分歌曲;創作名單裡,還看見早前介紹過的Panda Bear,以及一支來自紐約的年輕爵士樂隊Standing on the Corner,證明她對地下新星有充分敏銳觸覺。當這些實驗色彩濃厚的音樂人,和Pharrell Williams、Gucci Mane、The-Dream、Devonté Hynes、Cassie、Playboi Carti、Metro Boomin’s、Sampha,以及Tyler, The Creator等主流大牌歌手,共處同一專輯時,Sologne負責在當中調和,並抽取黑人文化根源,結合流行風格,還有將外界影響(從音樂到政治)化為己用,創作出流暢撩人的旋律。
黑人身份的自我認同
《When I Get Home》內一些元素,與前作十分相似,在上張專輯中,Solange致力於創造以黑人身份為中心的藝術,以及她作為其中一員的關聯,這次她同樣探索並用音樂來記錄黑人生活,但選擇以較為輕柔的手法來處理。代表休斯頓之聲的Chopped & Screwed緩慢節奏,仿如九十年代早期嘻哈的音樂氣質,均出現在歌曲《Almeda》和《My Skin My Logo》裡。雖然黑人身份的主題在專輯內被頻繁提及,但並沒有給人喧賓奪主之感,Solange摒棄傳統歌曲結構,透過簡約兼且重複的歌詞,創造出一張音樂性和主題,都讓人感覺閒適的流行作品。Solange並沒有賦予新作明確思想敘述,探索歌曲想要表達的意義,成了聽者自己的責任。
從《A Seat at the Table》到《When I Get Home》,Solange的藝術演進路走到更開闊領域:在保留黑人音樂內涵的前提下,幾乎完全捨棄張牙舞爪的根源顯示,爵士樂器與電子元素的參與,帶著簡約氛圍的美學貫徹始終。《When I Get Home》作為一張非典型城市(家鄉)專輯,全碟瀰漫懷舊的未來感,如同身處返回地球的太空艙,做著飄浮思鄉的回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