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廢棄農田和魚塘散落在新界各處,要將這些土地善加運用十分困難,舉個例說,你若想在這些土地上建屋,須向政府申請更改土地用途,但申請通常不會獲批。
背後理由是農業用地比其他用途的土地便宜得多,批准申請無異於開出空頭支票,還會把香港郊區變成高樓林立。那麼,為何不作出新嘗試?
近年英國政府不是補貼農夫耕種,而是資助他們預防洪水和保護棲息地,減少用殺蟲劑和飼料。脫歐後的英國通過了《農業法》,推動所謂「公共產品」(Public Good),包括高舉生物多樣性、恢復自然景觀、促進動物福利,以及通過投資新設備和新技術來提高生產力。
想像一下,農夫的用水效率提高、耕地或濕地管理更好,耕地出現更多種類野生動物,他們還因此得到獎賞,這實際是政府支持野化,將土地回歸原有用法。
為甚麼英國政府要這麼做呢?首次,這樣令英國有足夠糧食生產,保證市場不受衝擊,價格不會波動。其次,政府要為後代保護土地,透過補貼鼓勵農夫照顧自己的土地。
這些措施值得香港效法嗎?由於水產養殖行業不算有利可圖,令香港有數以千計的魚塘空置,何不將這些魚塘填平,令土地重新生長,令公共資源更物盡其用?至於香港所有棕土和數百萬平方呎的農地,何不用來種上幾百萬棵樹,讓它們為後人遮蔭?如果我們早在30、40年前做了,今天的好處肯定多不勝數。
我們失去了很多時間,但今天起步總不會遲,就算我們將所有廢棄農地來建屋,仍不可能滿足所有人口,不如將這些土地回復正常狀態,否則30年後我們又會問自己這些老問題。
城大動物醫學院總監/周五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