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2025-03-26 15:27:18

香港還有地產霸權嘛?

分享:
2th.jpg

(資料圖片)

筆者曾在發展商工作數年,經歷並參與推動公私營合作、補地價以轉換土地用途,以及遊說避免政府開徵空置稅等等政策倡議。在當年的社會氛圍下,地產界的這些主張,時常與社會期望存在衝突,到了這個年頭,卻會發現,如果當年沒有那些爭議,北部都會區會否已經提速啟動,同時每年庫房也有較穩定的土地收入?

近年經濟轉型與疫情衝擊,讓我們重新審視地產業對香港經濟的貢獻與重要性。香港長期奉行低稅率、高福利的政策模式,公共財政依賴賣地收入、補地價及相關地產稅收,地產商與業主們其實成為香港公共財政的主要支撐力量之一。事實上,若沒有地產業的蓬勃發展,政府未必能維持長期以來的公共開支水準。

adblk6

在當前經濟低迷、大量土地閒置未充分利用的情況下,政府應考慮迅速重新推動市場化機制,鼓勵發展商將手上北部新界的農地轉換成住宅用途。透過補地價制度,同時要求發展商將這些土地中一至兩成的私人住宅用地轉作公營房屋供應及社區設施,這樣能有效增加市場上可負擔的房屋供應量,也能加速發展北部都會區。透過恢復及深化2017年曾經推行過的公私營合作模式,政府與地產商各取所需,既可滿足市場需求,又可維持公共財政的穩健性。

然而,這種短期措施僅能紓緩問題,未必根本解決香港長期面臨的結構性財政問題。長遠而言,政府必須考慮借鑑其他經濟體的經驗,例如內地及新加坡模式,推動更全面的社會保障及醫療制度改革。

nmokvipuqbq2_1_1_0.JPG

新加坡(資料圖片)

以新加坡為例,其中央公積金制度涵蓋了退休保障、醫療開支、住房支援等多方面,透過強制性儲蓄及政府稅務激勵措施,成功達到社會保障與經濟發展的平衡。香港或可參考此模式,推動「強化版」的強積金或自願醫保計劃,透過政府提供更具吸引力的稅務優惠、設立高風險資金池,由僱主及僱員共同參與供款,保障個人與家庭更長遠的醫療需要及經濟安全。

當然,推行這種制度並非易事,牽涉到社會共識的建立、政策細節的制定及執行機制的完善。然而,香港社會必須認真面對人口老齡化、醫療成本攀升及房屋長期不足的現實問題,政策制定者和議員更要具備前瞻性思維與政治勇氣,啟動這些必要的改革。

adblk7

地產業雖然曾被視為社會矛盾的根源之一,但事實上,地產商與政府之間並非零和博弈。若能適當引導地產業的發展方向,並配合政策配套措施,將社會資源重新分配至更符合公共利益的面向,地產業將繼續成為推動香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力量。

總括而言,從「地產霸權」的標籤,到今天重新認識地產業的價值,香港社會必須更成熟地審視土地使用、房屋政策與社會保障制度之間的關係。短期內透過土地轉換與公私營合作,增加房屋供應;長遠則必須進行全面的社會保障改革,建立更穩健、更公平的社會安全網,方能為香港的未來可持續發展奠定更穩固的基礎。

adblk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