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飯對廣東人特別重要,中午或晚上碰見朋友難免說上一句:「食咗飯未呀?」打工仔稱呼老細又叫「米飯班主」,可見米飯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頭等大事。不過,香港人怕澱粉質搞肥身體,刻意控制飯量,外出用餐多選擇少飯或索性沙律當飯。
由統計數字上可見香港人均食米量愈來愈少,1960年每月9.2公斤食米,到2018年銳減至僅為每月3.4公斤。當「少飯」、「走飯」已成常事,我們早已忘記食米曾是香港人主糧,在珍饈百味間,它漸漸退為配角。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CACHe)展開「香港賽馬會社區資助計劃——世代共融社區文化遺產計劃」,CACHe團隊策劃了《米展》,將鎂光燈重投在晶瑩剔透的食米上,訴說著香港糧食政策、食米進口貿易、批發零售、農業、飲食業的前世今生。
「米展」展品包括:
(一)結業米舖的文物用品 ——米桶、米磅、麻包袋 ,來自上環生興油米行(1945-2017) 及西營盤德昌泰(1940-2013);
(二)批發米商的用品 ——新到米牌(新到米的牌子),批發商在店內顯示新到食米, 予零售商參考及買貨;
(三)批發米商的沽貨簿——1979年以人手記帳。
今次展覽另設特備活動,包括插秧工作坊、米業歷史及米業專題講座,歡迎各位參加。
《米展》展期:本月23日至6月29日
地點 :西營盤西邊街36A後座「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