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說起馬鞍山,大家都會想起有大量新樓屋邨的新市鎮,但現在的一輩,還有多少人知道,馬鞍山曾經擁有全港唯一的鐵礦場?它的全盛時期,甚至有多達3,000名礦工聚居礦村。
馬鞍山村絕對不只是現時表面看到的悠閒恬靜行山必經之地,而是個有血、有汗、有故事的歷史小鎮。
馬鞍山礦場在1906年開始運作,但一直只有小型的採礦活動;直到50年代,大批國民黨退伍軍人和內地難民逃亡到香港,輾轉來到馬鞍山這座山頭謀生,帶來人力和技術,才造就了馬鞍山礦場的繁盛。
但好景不常,馬鞍山礦場於1976年結業後,村民遷離礦村,馬鞍山村只剩下老弱婦孺, 成為荒涼的偏僻村落, 村民只能靠一架馬會捐贈的車輛出入,生活彷彿與世隔絕。
幸好後來政府為了發展新市鎮,在馬鞍山增加了基建和運輸設施,而一直在村內服務的教會,近年推動歷史保育和社區活化,馬鞍山才漸漸重拾面貌。
透過歷史活化,昔日信義會的恩光堂,如今成為了「鞍山探索館」,介紹馬鞍山的歷史文化,也設有營舍設備,讓人留宿晚上看月光星星;而山頭各處的礦場,每年亦成為了「香港礦山挑戰賽」場地,讓公眾能在鐵礦場及礦村之間穿梭探索,運動之餘感受歷史情懷 。
我也去過馬鞍山村數次,見到活化成果,居民能享有社區服務和支援,而馬鞍山的故事和歷史痕跡,亦能被保留和傳承,記錄在博物館、歷史書和居民的記憶中。
活化歷史不只是保留建築,更要將當地的故事和歷史世代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