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體現華人血濃於水的廣福祠
西區舊贊育醫院主樓及上環廣福祠早前獲古物諮詢委員會建議列為法定古蹟,上一期專欄介紹過舊贊育醫院主樓,今期與大家到上環廣福祠走一趟,細味這幢在香港開埠初期凝聚華人社區的重要歷史建築。
廣福祠始建於1856年,早年稱為「廣福義祠」,或許大家較熟悉的名字是「百姓廟」。廣福祠的建立,承載着華人血濃於水的情感,實現華人落葉歸根的願望,同時促成東華醫院的誕生,歷史意義重大。
十九世紀中葉,大量內地勞工離鄉別井來港謀生,聚居上環太平山街一帶,部份人若不幸在港離世,大多由同鄉草草殮葬。為實現華人歸葬故鄉的夙願,當時社會需要一處安置和供奉離世華工靈牌的地方,以期日後他們的鄉親到港,可以把靈牌帶回故鄉,落葉歸根。1851年,華商譚才及多名華人紳商倡議興建廣福祠,作為坊眾廟宇,為無主孤魂設立靈牌。建祠資金由譚才等人籌集,政府則同意免費批出太平山街一幅土地作興建祠廟之用。第一代廣福祠於1856年(即清咸豐六年)建成,令客死異鄉的華工有了最後的棲身地。 由於祠廟安放的靈牌不限籍貫和姓氏,也不收分文,因此被稱為「義祠」,也有坊眾稱它為「百姓廟」。
第一代廣福祠建於1856年。現時的祠廟是1895年重建,並先後於1977年及1991年修繕。
其後,廣福祠設贈診所,贈醫施藥,並收容病人、貧困無依者及孤寡老人,漸漸成為安置垂危病人以及存放無人認領棺柩的地方。及後,祠內惡劣情況引起政府關注,港督派遣專人調查,加上傳媒廣泛報道,當局於1869年下令沒收義祠。經華人紳商領袖如梁雲漢、李陞等與當局商議,並集資重修廣福祠,祠內環境和管理得以改善;而政府也意識到需要開設華人醫院,以改善華人醫療情況,遂促成東華醫院於1870年成立。東華醫院於1872年落成啟用後,廣福祠便交由東華醫院管理至今。東華三院董事局每年清明節,也會前往廣福祠向神明及先友靈位參拜。

每年清明節,東華三院董事局會前往廣福祠參拜,圖為2024年4月4日東華三院董事參拜情況。(圖片來源:東華三院)
1894年,香港爆發鼠疫,太平山街一帶疫情嚴重,政府因此收回該區並清拆區內建築,廣福祠也難逃厄運。翌年,廣福祠重建,政府同時把廟宇部份土地分配予保良局興建辦事處。今天,我們仍可在廣福祠正門旁邊,見到記載廣福祠義借土地予保良局的碑石。

廣福祠正門旁邊的碑石記載廣福祠義借土地予保良局。
廣福祠除收容客死異鄉華工的靈牌,也安置來自不同廟宇的神明,以繼續領受香火。廣福祠的主神為地藏王菩薩,主超渡救濟地獄眾生;祠內也同時保存來自不同廟宇的神像及珍貴文物,如灣仔迪龍里濟公廟因區內重建計劃而須拆卸,廟內濟公像輾轉移至廣福祠供奉;此外,應太平山街附近「孖廟」(亦稱綏靖伯天后孖廟、三元宮或水月宮)的請求,接收廟內神像,包括綏靖伯、太歲等。
廣福祠正門上方的花崗石匾額刻有「廣福慈航」,「廣福」具福祉和慈悲意思。
廣福祠主要以青磚和花崗石建成,正門上方的花崗石匾額刻有「廣福慈航」,意為福祉和慈悲,旁刻光緒乙未(1895年)孟冬重建。正門楹聯:「新廟慶初成,福澤長留,允合華英同作頌;舊基雖已棄,典型尚在,好偕俎豆共輸誠。」記錄重建事蹟。整座建築是三進兩天井一開間布局,門前有前院;內部左右對稱,天井兩旁以走廊連接;前廳中軸線上置有擋中,是中式傳統建築的典型布局。前廳正脊上的石灣陶塑脊飾,取材自《封神演義》故事,是廣福祠1895年重建時由佛山石灣吳奇玉店燒製,兩旁各有鰲魚和獅子,非常精緻。
廣福祠第一進正脊上的石灣陶塑脊飾,由佛山石灣吳奇玉店於光緒乙未年(1895年)燒製。
廣福祠雖然只是一間小小的祠廟,但蘊含重大的歷史意義,既供奉客死異鄉者的亡靈,也見證上環華人社群的發展。大家到訪廣福祠,在欣賞建築和文物之外,也可細味當年華人血濃於水的深厚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