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臨近的未來為主題的《十年》從香港獨立製作衍生成亞洲系列,相繼有台灣、泰國和日本版,支持新一代電影創作,已陸續在各地電影節中登場,最近登陸倫敦的東亞電影節。有傳媒把《十年日本》和科幻單元劇系列《黑鏡》比較,我在看過前者劇情簡介後也有同感,但看戲之後則覺得差異甚大,題材或有相似,但創作的意向和風格皆大相逕庭,惟《黑鏡》的擁躉對《十年日本》未必會感到滿意。
《黑鏡》風格比較陰沉,對暴力與性的描寫直白,有濃縮的戲劇性。論科幻想像力及口味奇特,日本人只會比西方人過之而無不及,但《十年日本》由是枝裕和擔任監製,雖然有五個導演各自負責一個單元,風格相對一致,都是帶點憂鬱的日式清新。當中《DATA》講女兒偷看亡母的「數碼遺產」,即其生前的影音紀錄,不期然令人想起是枝裕和的《下一站,天國》。以「老人安樂死獎勵計劃」為題的《PLAN75》則與「把年邁父母背上高山等死」的經典《楢山節考》遙相呼應。
《十年日本》的故事其實都帶著社會批判性:《那是看不見的空氣》的日本人因為地面受污染而避居地下世界,未見過陽光的孩子則渴望外逃,和《惡作劇同盟》對學生「老大哥」式的全面監控其實都牽涉成年人以「都是為你好」之名對下一代施加的轄制,與人嚮往自由的天性衝突。《那是看不見的空氣》是政治性最明顯的,以徵兵為題,焦點卻旁落被撤換的宣傳品設計師身上。有趣的是這五個單元最終都沒有尖銳的批判,總是留有餘地,結論開放而曖昧,視覺風格亦淡然克制。
戲劇評論人、電影評論人,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成員。 筆名:愛說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