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風光厚葬向為中國人的傳統,自七十年代初,香港政府鼓勵以火化代替土葬,並提供龕位予市民安置親人骨灰;過去二十年,每年平均火化已達三萬一千宗,顯見時至今日,火化已是主流方式。
政府在2010年提出「地區為本骨灰安置所發展計劃」(18區有龕位),可惜,在鄰避效應(Not In My Back Yard)下,地區層面的反對聲音強烈,計劃推行障礙重重。2015年的審計報告預測,2016年至2018年將幾乎不會有地區為本的公營骨灰龕位供應。社會對骨灰龕位的需求急需舒緩。
近年,政府積極推廣綠色殯葬,例如海葬、花園葬,以及將骨灰從半空撒下,隨著雨水回歸大自然;也有人以骨灰製成晶石等信物紀念親人。政府資料顯示,食物環境衞生署在2015年處理了四千多宗綠色殯葬,佔全港死亡總人數約8.7%,相對2010年約佔4.6%,顯示綠色殯葬逐漸為港人接受。我認為政府應該持續推動綠色殯葬,讓更多人接受這方式,減輕社會對龕位的需求。
同時,政府應積極研究如何、盡快增加龕位的供應,例如採取活化工廈的形式等等。
作者簡介:
廖子聰(Michael Liu ),新民黨青委員副主席(會員)。白天是上班一族,是人民幣外匯經紀,下班後參與義工和社區工作,晚上是一名夜睡強迫症患者。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