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日報》被迫停業,網上網下盡是悲傷鬱結不解無奈憤慨信念懷念搵工前途言論自由終結唇亡齒寒下一間係邊間……這篇想講的,是生意。
撇開政治取態不論,一直以來《蘋果日報》做得最出色有幾部分:即時新聞、動新聞和副刊專題。據聞,單是蘋果副刊版「果籽」YouTube短片的廣告收入,每月超過一百萬元,尚未計其他社交網站平台收入,以及廣告客戶給果籽的宣傳費用。另外,動新聞和每晚的930新聞報道也帶來不低的收益。因此《蘋果》過去幾年著重發展網上多於實體報紙,以及推行訂閱制的轉型,是成功的,也證明在香港經營網媒有其business model。
既然全港最有影響力的新聞網站結束,自然要問的包括兩個流向問題:一是讀者流向,二是人才流向。《蘋果》沒有了,其讀者會轉看甚麼?目前為止,市場上沒有一個媒體可以完全替代《蘋果》,只是可以預期,部分政治立場鮮明且堅定的讀者會轉看光譜相近的媒體,然而,就算那些媒體「受惠」於《蘋果》結束而得到新讀者群,以他們目前的製作量和報道範疇,特別是在財經、地產樓市、娛樂、副刊等,恐怕未能滿足原蘋果讀者的需求。連同其餘未必有強烈政治立場而未知情歸何處的蘋果讀者,可以預見媒體市場上出現一個極大的真空,大批學歷較高、消費力偏強的中產讀者群正尋求另一份蘋果,商機極大。
《蘋果》既倒,其採編製作人才會轉投甚麼地方?如果短中期內這批人才未有傳媒機構或企業吸納,他們所欠的只是一個新平台。過往《蘋果》較大的成本,是員工薪酬,特別是早年開報時從其他媒體高薪挖角的部分負責傳統報紙的記者,據了解,他們的薪酬與一般企業的高管相若,倘若有新平台重新上路,收支平衡並不困難。人才、市場俱備,只欠另一個傳媒大亨。 徐懿 遊走中環金鐘的小混混 周五刊登